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5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65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895~1945年日本因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强据台湾达50年之久。日本殖民者出于本国的利益与需要,先是将台湾作为日本的原材料与资本输出的基地,后又将它作为战时的军需品与“南进”(中国华南及南洋地区)基地而大加经营,致使台湾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台湾岛内少数“台独”分子为了给“台独”理论寻找历史依据,或为了其他政治目的,对日本的殖民统治歌功颂德,声称“日本给台湾带来了现代化”,并为台湾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澄清是非,本文拟对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实质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42.
张龙飞 《政策》2007,(10):55-56
今年7月上旬,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湖北省领导干部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学习。新加坡的政府管理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3.
文章以《南洋商报》(1951—1976)发布的讣告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告知类、吊唁类、答谢类和周年纪念类四种,进而对讣告中所呈现的新马华人的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进行考察分析。这些登载在华文报刊上的讣告,详实记录了20世纪50-70年代转型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尤其对研究该时期新马华人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4.
儒家思想在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地土著马来文化的影响,因而,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峇峇文化"的出现,即是这种融合的结果."峇峇文化"的特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掺合了一些马来文化的成分,因而呈现出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总起来看,"峇峇文化"仍隶属于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可被视为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分支或一个变异,也可以将其归之于儒家文化这个大系统之下的次(子)文化系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峇峇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即将成一个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45.
11月18日我们来到新加坡。这是我熟悉的土地,是一块美丽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是最适合人口居住的花园般城市。在我刚到宾馆之后,好朋友郑文强就来找我。好在这天是代表团自由活动时间,我向团里请假,做一次故地重游。  相似文献   
46.
英华书院是清嘉道年间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内地后,伦敦会传教士为冲破清朝“禁教”政策的束缚,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南洋华侨社区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华侨、办学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新教教会学校。本文主要分析了该校创办南洋的缘由与始末及其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7.
公元1777年,中国的乾隆四十二年。罗芳伯站在西婆罗州(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东万律的“兰芳大总制”府邸前,接受弟兄们的朝贺。离开祖国已是第六年,脚下这块土地,距离他的故乡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有三千公里之遥,但这里的一切礼仪规制都是地道的中国产:  相似文献   
48.
江苏警官学院近代警察史博物馆藏有一份清宣统元年刊印的第三期《劝业会旬报》,其于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由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发行,上面刊载了“事务所会同巡警总局拟定会场临时巡警章程”。通过章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警察是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发挥安保职能的。说起劝业会,可能许多人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49.
海南是中国传统三大侨乡之一,海南人下南洋历史悠久。在长期侨乡与南洋社会的互动中,侨乡民众创造了许多与下南洋活动相关的民谣。对这些民谣的解读,有助于今天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0.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南洋姐”席卷世界上大部分的卖春市场,对她们人生命运的悲剧性解读,构成“南洋姐”研究的主流视角。但事实上,“南洋姐”奔赴海外,多多少少是一种主体性、主动性的选择。将“南洋姐”视为“被剥夺主体性的女性”,是很难准确捕捉到历史的全部真实的。“南洋姐”以娇弱之躯,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为近代日本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也为日本日后的“南进”运动奠定了第一座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