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49篇
中国政治   302篇
政治理论   200篇
综合类   1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批判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批判的前奏。马克思是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引出“现代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从而拨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迷雾,科学论述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92.
韩丽君 《理论探讨》2001,13(2):33-3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萌芽 ,是唯物史观创立形成的开端 ,同时它也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开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据此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认为其唯物史观的开端。  相似文献   
993.
王贵仁 《求索》2008,(8):213-216
20世纪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理论,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根源一直被人忽视。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倡导“史学革命”,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旧史学的同时,强烈主张创立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史学——新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与近代新史学理念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对近代新史学理念更深入的体现。本文从“史学革命”所倡导的新史学理念开始分析,逐步深入地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背景,揭示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学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994.
一、民生问题关系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命题。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民生的字面意思指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至少包括谋生的手段和  相似文献   
995.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物,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有所贡献.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社会和个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和个人都知道"谁"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本"是什么,每个人都实现了自身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完美结合、历史剧作者与剧中人物的辩证统一.这一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热切地昭示人们: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只有实现此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每个人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996.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揭露出科学的负效应,将现代社会风险滥觞的缘由归于现代化的自反性和由企业、研究机构、官僚系统形成的共谋型利益共同体的运作,却未指明风险社会的真正出路,其症结在于对资本决定性作用的忽略。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风险社会的根源是由资本所驱动的利益共同体的运作。大规模侵权是风险社会的一种极端表现。现行侵权法由于损害赔偿的救济力与震慑性阙如、因果关系的多维与错位等缘由无法对大规模侵权进行有效规制。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方法论,从资本的维度重审大规模侵权的成因与治理困境,适度扩张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缓和因果关系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997.
以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理论构架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扬弃,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后者为其提供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而前者也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98.
宋德孝 《学习论坛》2008,24(6):27-29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梁雪玉 《理论建设》2023,(2):106-112
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试图以柔性化的手段对唯物史观的论证逻辑、阶级主体和研究方法发起挑战,然而唯物史观话语自创立起就直指这类虚无主义话语内在的等级偏见、抽象逻辑和扩张本性的弊病。为了使历史话语叙事适应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文章以历史话语现实成因的揭橥、论证对象的纠偏和传播路径的阻断为讨论重点,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现存的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进行批判和纠治。  相似文献   
1000.
李春生 《理论探讨》2006,1(2):119-121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它也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科学性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非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科学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理念,但它又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在历史观和世界观上,唯物史观又与人本主义历史观存在着原则分歧。如果把“以人为本”进行抽象人本主义的哲学阐释,那它就是一个非科学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