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法律与生活》2011,(5):6-8
百亿资产、4位太太、17个子女以及30%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大亨的澳门人…… 由于上述不可复制的元素,自2011年年初以来,澳门赌王何鸿棠的分家风波就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 出生在1921年的何鸿棠和张爱玲是同年生人。张爱玲一辈子都在写宿命的故事。  相似文献   
72.
刘双双 《传承》2011,(10):64-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73.
鲁迅和张爱玲都具有自觉鲜明的"诗性书写"倾向,因文学观念、价值立场和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必然呈现出迥然而异的诗美特征:从外在文体风格来看,一个冷峻,一个凄美,透露出两人心灵深处诗人般的孤独感和荒诞感;从内在叙事结构来看,大量隐喻和转喻成分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小说文本具有了结构语言学功能上的诗歌意义。  相似文献   
74.
永恒的困境--论张爱玲小说中伦理悲剧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悲剧是指个人与普遍法则规范相冲突所导致的苦难、不幸甚至毁灭,它在张爱玲小说中有一定的反映.张爱玲通过她笔下的伦理悲剧,展示了个体生命的超越性本质以及命运的荒诞、人生的悲哀,人性的不可理喻,从而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历史层面而进入到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75.
乔远 《海内与海外》2007,(11):62-63
李安导演的《色·戒》于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大奖,主角王佳芝的原型引起了争议。电影系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不可否认,张氏小说取材于当年暗杀汉奸而英勇牺牲的女烈士郑苹如的事迹。张爱玲近年来大受吹捧,我个人认为她的小说就是沦陷时期腐蚀人民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76.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7.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女性对父权制①社会的盲从与自贱和对女性角色--母亲的批判两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通过婚姻对男性的人生依附以及张爱玲将母亲从圣坛还原于世俗社会之中来塑造的独特方式,揭示张爱玲对女性认同父权制角色模式、自觉甘居从属地位的思想行为的批判.本文还进一步通过家族、母亲及时代的影响来分析张爱玲思想形成、发展的原因,从而映证其作品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79.
于继增 《乡音》2012,(1):39-43
她的祖籍是河北省宣化县,1907年生于山西。她是著名作家、诗人、编辑。白杨、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里的插曲歌词即是她的名作。她是我党打入日伪内部的特工,优秀的共产党员、坚强的革命战士,但却被戴上了"汉奸"的诬名,卷入了"潘杨反革命集团案"、"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丁陈反党集团案"而两次被捕入狱。直到1982年,中...  相似文献   
80.
蒋叶 《学理论》2012,(11):174-176
张爱玲用敏锐的目光、细致的观察洞察了当时的社会虚伪,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张爱玲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