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李桂杰 《党课》2011,(18):79-80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散文,说的是人生的路——过来人对年轻人说,不要走,前面的路很崎岖,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后来者犹豫了一下,还是朝那条路走去,即便是难,也要去自己体会……  相似文献   
82.
文人笺纸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2,(17):86-89
张爱玲说到30年前旧上海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相似文献   
83.
生活百味     
《时代风采》2013,(7):32-32
《战雷》/冯骥徐纪周个性叛逆的新兵高等入伍后,因不适应部队生活而被分到了位于深山中的修理班,邂逅了身怀绝技的老兵林峰。两人从针锋相对到惺惺相惜,逐渐成为了一对好战友。为了保证边境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部队组织扫雷队清扫残留雷场,两人一起  相似文献   
84.
孟贵蕴 《理论学刊》2001,(6):108-110
本文要指出的是 ,受创作背景等综合方面的影响 ,张爱玲的小说流露出一种末世心态 ,呈现出颓废消沉的精神格调 ,而商业文化的熏染又使其小说更多地趋向浅薄庸俗 ,缺少深厚蕴藉的经典风范  相似文献   
85.
叙事伦理是由人类叙事本能产生的复杂而又无处不在的问题.叙事伦理既涉及到审美感受,又涉及到审美评价.由于其复杂且不纯粹的文本现象,以叙事伦理张力来比喻便于使审美感受具象化,同时为审美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张爱玲的小说复杂而又特殊,可以将其作为方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伦理交流结构理论,分析和解读张爱玲的小说,从而探究叙事伦理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6.
我一直都偏爱于女作家。我时常走失在女作家细腻温婉的文字中,因着无数的感伤潸然泪下。中国的文坛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位女作家,她们隔着二十三年的时差,流落在滚滚红尘中的却是相似得惊人的悲愁,一个行走在  相似文献   
87.
张爱玲,本名张焕.祖籍河北唐山丰润.1920年生于上海。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长女李菊耦。早年,她曾随父母寓居天津,后定居美国.1995年病逝。其一生创作有大量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及文学论著等。  相似文献   
88.
王丽丽 《世纪桥》2012,(21):27-28
30年代的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一切的事物都被冠以“摩登”的字样,新感觉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们的都市摩登女郎,新感觉派作家将女性他者化、异己化、神秘化,借此来表达对都市的感受。40年代是平民化的时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女作家的登台,带来了海派女性形象的质变。小说明显体现着一种“从女性的观点出发”的意向,并开启了女性自我书写的时代。  相似文献   
89.
张弘 《小康》2008,(12):81-83
13年前的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罗切斯特街道一所公寓的206号房间中离开了人世。她的遗体十分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一张相当精美的地毯上,一星期后才被人发现。桌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和一支打开的笔。崇尚"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1952年离开上海后在内地销声匿迹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开始在大陆"红得发紫",并持续30年不减。  相似文献   
90.
文山 《人事天地》2008,(12):28-29
人生是诡谲的,一个人太想得到一样东西,上天倒不一定让他得到。张爱玲可以“趁早”出名,但不一定能“痛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