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7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326篇
中国共产党   393篇
中国政治   622篇
政治理论   118篇
综合类   1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曹素华  胡锐 《政策》2002,(7):52-53
书房三件宝,令人砰然心动,让我们想起了江总书记的两句诗:“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相似文献   
22.
1992年的阳春三月,我专程来到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慕名拜访一位国际上知名的女教授,试图解开我心中一个长期无法破译的谜底:这位女教授单枪匹马去西藏,一呆就是将近20年,直到作家黄宗英去深入雪域高原时才发现了她的事迹,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激动地告诉世人:世界屋脊上有一座令她终身难忘的“小木屋”!  相似文献   
23.
教育与培训是使个人和组织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使人从生物化达到社会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培训则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各种要求,不同途径达到不同目的。用教育的途径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和用培训的途径使人从生物化达到社会化,都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公共行政能力的开发适于采用培训的小组教授式。总结现代培训方式运用的效果,已成为当今人力资源开发和公务员培训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4.
2002年4月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总统府美景宫内,觥筹交错,喜气洋洋。这是德国国家元首欢迎中国国家元首的国宴。德国心脏中心(柏林)副院长、洪堡大学医学教授翁渝国大夫和夫人陈家一应邀出席了这一隆重热烈的宴会。此时此刻,他比平时更强烈地意识到了作为当代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翁大夫个子不高,眼睛炯炯有神,说话铿锵有力。这是一位“世界顶级心脏专家”。他曾为多个国家元首诊治过心脏疾病,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许多人的生命,在胸外科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他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攀登高峰孜…  相似文献   
25.
《浙江人事》2006,(5):30-30
孔宪正,1938年出生,籍贯浙江慈溪。1965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数字通信专业研究生毕业,1987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1989年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曾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子第36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1987年当选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通信学会首批会士。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通信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26.
今年8月20日,是我国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九十九岁诞辰,8月27日,是他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九周年;8月8日,是他生前留下遗嘱的九周年。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资深记者谢朝平先生历时三年采访后完成的三十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大迁徙》,它写的是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而在中国铸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27.
见到余惕君教授,是在华山路上的“铭源集团”总部大楼上,他那间面积不算大但却富有浓浓文化味的办公室里。那天,正值“威马逊”台风光临申城,窗外是狂风呼啸,暴雨如注……  相似文献   
28.
一、亨廷顿其人及其理论背景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该校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卡特时代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和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首先提出的。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事务》双月刊(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此文以阴郁低沉的笔调为西方人描述了一幅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图景,从而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把世界联结为一个巨大的整体的同时,造成了整体间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碰撞和冲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全球化的波及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些变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体现、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创造幸福新生活的愿望和发展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主任、教授徐伟新。后冷战时期世界意识形态走向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苏…  相似文献   
30.
杰罗姆·柯恩。一个美国人。一个研究中国法的美国人。一个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的美国人。一个风趣、幽默、可爱、可亲,充满睿智和激情的美国人。1972年5月20日,柯恩先生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第一次走进他梦想过许多次的北京。一种好奇,一种兴奋,一种喜悦,一种责任,一种自豪,造就了他与中国人之间30多年来美丽的情结。200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老同学虞平(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打来越洋电话:“你不是一直想见见柯恩教授吗?他正在北京,建议你去拜访他……”于是,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咖啡厅,我们第一次相识了。也许是他的感染力,也许是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