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感悟境界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多元复杂,各种心态纷繁多变,对于境界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比较著名的当属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之说,可吾辈乃凡夫俗子,既非成大事者,也非做大学问的人,所能感悟的也只能是普遍人的境界而已。  相似文献   
82.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83.
吴清一 《人民论坛》2013,(8):194-19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了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4.
施秋香 《求索》2010,(11):205-207
相对于王国维在中国戏曲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成就,刘师培的戏曲理论研究所受关注并不充分。事实上,不管是在写作时间和背景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戏曲起源理论研究层面,刘师培与王国维的戏曲研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某些理论暗合。对二者戏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阐发刘师培的戏曲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这对于重新审视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5.
张跃庆 《共产党人》2013,(Z1):32-3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在论述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关系时,引用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指出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自觉追求崇高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必胜信念,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用三  相似文献   
86.
境界说是王国维打通中西思想的一种尝试,也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境界说的把握,应该系统地从语言学、思想史以及王国维所处的时代现实三条路去寻找境界本体的哲学规定性,从而对境界说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7.
王国维是继孙诒让、罗振玉等人之后研究甲骨文成就较高的学者之一。他在甲骨文字考释以及利用甲骨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甲骨文研究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研究方法和贡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8.
三种境界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89.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0.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