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107篇
中国政治   141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传统的法律道德主义者认为国家对道德事务享有判断权,并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社会可以动用法律限制公民的道德自由。然而该理论却无法回应"道德民粹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法律道德主义理论尽管精致,但仍然面临着"帕累托挑战"和"权衡难题"。有关法律道德主义的主要争议并不在于道德是否能够入法,而在于其入法的限度和具体方式。中国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的各阶段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道德主义形态,隐藏于其背后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值得警惕,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地确定出一条自由社会的道德底线,而注重各种价值之间的权衡却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82.
潘勤 《江淮法治》2015,(3):18-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如何深入推进科学、民主立法,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部分省人大代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则为善治之前提。安徽夏商周律师事务所主任殷向东一直从职业的视角关注我  相似文献   
83.
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相似文献   
84.
<正>导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于时间的久远,关于这段话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老子希望表达"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一对相对的关系。老子所说的"美"接近现代汉语的"好","恶"则是现代汉语的"坏"。1.生活之美生活离不开美,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在进行着美的判断。从  相似文献   
85.
86.
声音     
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成长了,其实不是。长大应该是变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成熟,是对很多事物都能放下,都能慈悲,愿以善眼望世界。  相似文献   
87.
至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道德本体论的探求,是对道德终极价值的形上追问,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缩影。但不论思想家们对至善的理解多么不同,它始终蕴含着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幸福两个因素。至善既包含着最完满的幸福,又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立足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善的最高目标,把西方传统本体论"至善"的内涵转换为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揭开了本体论的神秘面纱,使至善原本就含有的对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的一面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8.
慈善环境优化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如何全面准确评价慈善环境是优化慈善环境的重要基础。参考营商环境提出营善环境概念内涵,并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剖析构建慈善生态系统对慈善环境评价的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和比较全球公益慈善环境指数、好公益指数、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国慈善政策进步指数等国内外慈善环境评价体系,发现其既共同的评价取向,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营善环境评价、加强营善环境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9.
人本性价值取向决定国际理论范式的生成。西方社会主体所崇奉的人性本恶价值取向,决定了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处于主体地位的状况。中国国际理论范式的建构也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本善的主体价值取向为基础。  相似文献   
90.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