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3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3篇
各国政治   227篇
工人农民   581篇
世界政治   55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8篇
法律   3466篇
中国共产党   13812篇
中国政治   15346篇
政治理论   3234篇
综合类   465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3037篇
  2013年   3234篇
  2012年   3748篇
  2011年   3531篇
  2010年   3319篇
  2009年   4131篇
  2008年   4315篇
  2007年   3067篇
  2006年   2921篇
  2005年   1633篇
  2004年   1588篇
  2003年   1334篇
  2002年   1019篇
  2001年   813篇
  2000年   77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农民工”涌入大中城市,我国正经历看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大幅度变化,他们所拥有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文化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已提上日程。针对广大“农民工”的现状,办好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动摇,出得去,才能进得来。只有解决好了就业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和有效的转移。从这一理念出发,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办学思想上和办学模式上应有如下转变。…  相似文献   
82.
图书馆对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图书馆如何从服务理念创新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举措。  相似文献   
83.
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回访复查阶段,我们随辽宁省“三个代表”采访团到康平、法库、辽中、东陵,采访了8个村12户。 走近乡村,走近田野,走近那些脚踏实地、风尘仆仆、一门心思领着农民朝前奔的基层干部,由衷的感情、感动随春风荡漾在无边的田野、天空和阳光里。 我们党的基层干部已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深地根植在了土地里,根植在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在村党员干部身上摸到了党的‘体温’” 在康平县小城子镇乡约村的一条土路上,迎面走来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张绍云。他饱经风吹日晒的脸,粗壮有力的手和始终有些前倾的走路姿势都雕刻着他与这里的“碱地”、“碱风”抗争了半辈子的痕迹。 他54岁,在这个村做了27年党支部书记。 “康平贫困县,乡约作贡献”。乡约村曾经是康平县贫困村中最困难的村之一,“旱天硬邦邦,雨天水汪汪,只长碱草下长粮”是乡约村过去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相似文献   
84.
农村的长期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基础。本文以维护农村稳定为出发点,论述了基层检察机关通过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正确查办农村职务犯罪,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参与维护农村稳定的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85.
86.
容和平 《前进》2005,(1):16-16
二十一世纪初期,适应国际经济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省情与区位态势,我省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基地与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简称“双基地”),这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需要高度重视两个战略关键环节,一是“双基地”的战略途径选择,二是如何步入这一战略途径。前者涉及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后者涉及到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87.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88.
中国式工业化道路是毛泽东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开创性贡献。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之路、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9.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大陆上的两个巨人.从国情看,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又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现代,除社会制度外,两国在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历史遭遇、当今任务等方面,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中印两国具有很大的可比性.然而,两国在发展道路上却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印之间的竞争是一场标准的经济制度竞争.通过对这两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选择符合国情的经济制度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90.
粘豆包情结     
吕中山 《奋斗》2002,(1):54-54
新世纪第一春来临之际,一位家居尚志县境大房子乡小龙山屯的农民朋友徐中富,不怕天冷路远,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兜子,迎风冒雪,来到哈尔滨我家里。他一进门就说,快过年了。农村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带点你喜欢吃的粘豆包子。说着将一大塑料袋粘豆包,从兜子里拎出来,放在桌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