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60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7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308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301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3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刑事责任概念的空洞使其连接犯罪与法律后果的桥梁作用呈现虚置化状态,无法实现出罪之功能。程序出罪将有罪归于无罪,其实体法依据即为刑事责任的排除。刑事责任独立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责任阶层,其考察对象为情节综合体,应确立实质、动态、反向的刑事责任观。刑事责任出罪的理念基础在于预防刑对责任刑的调节和需罚性的丧失,具有坚守犯罪构成的“质”性判断、聚合实体要素并以责任分配和责任消弭模式考察归责分配的意义。应建构层次性的刑事责任出罪路径,以不起诉制度的类型优化和范围拓展重塑裁量出罪体系,完善司法解释出罪规范以实现特定情形的程序出罪,加强个案裁判的实质审查以畅通疑难案件出罪渠道,由此实现立法入罪与司法出罪的有机统一,助力实现中国式犯罪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2.
<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25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应当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的,由审理该案的审判组织直接予以判决。"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第3款又规定:"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是说,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成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由审理该案的审判组织直接以判决的形式追究其刑事责任。显然,上述规定突破了传统的控辩对抗、法庭居中裁判的三角结构模式,底蕴着一种新  相似文献   
33.
<正> 最近几年,人们对利用刑法保护环境问题的兴趣大大增强。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都通过了新的刑法。"刑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列入了1979年9月在汉堡召开的国际刑法协会第十二次会议的议事日程。不久前,在波兰对这个问题还进行了预备性的口试。刑法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苏联宪法第十八条所规定的环境,是指经常影响人们、同时  相似文献   
34.
文章对完善律师法律责任制度的探讨较为深入,如关于律师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论析较为中肯、切实。  相似文献   
35.
公职人员责任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理应尽职尽责地履行义务,否则就应受到谴责或制裁,这就是责任。公职人员承担责任的形式有: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赔偿责任和道义责任等。本文试图在深入剖析这些不同责任形式的基础之上,构筑中国公职人员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36.
单位犯罪:以规范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单位犯罪 ,在刑法理论上又称法人犯罪 ,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 ,也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 ,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本文立足于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单位犯罪的概念、性质、构成及其处罚原则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37.
期待可能性是刑法中规范责任论的核心内容,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获得了普遍认同,我国刑法也有必要移植该理论。在判断标准上,应采取类型人标准,而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应当作为刑事责任的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38.
辨认控制能力不等于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第18条规定的辨认、控制的对象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刑事责任。另外, 辨认、控制能力在刑法学体系中是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素加以论述的,它是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之前 就必须查明的内容。而刑事责任能力是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并确定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之后才需要查明 的内容。所以,不能将辨认、控制能力界定为刑事责任能力。否则,不但与刑法学的理论体系相矛盾,而 且与司法实践中的办案程序相矛盾,还难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说中新派的错误观点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39.
我国刑法中关于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不宜降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的8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规定无存在必要;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应坚持“必减”原则;醉酒人刑事责任的规定要具体化;聋哑人和盲人犯罪的规定应当删除。  相似文献   
40.
"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不仅违反了侦查机关的职责,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抑制侦查权力的恶性膨胀,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中应当允许被告人提出"陷阱抗辩",并且在举证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人就陷阱抗辨的主张进行举证,如果举证不能,应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被告人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犯罪意图是侦查人员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引诱产生的,法庭应宣告被告人无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