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06篇
中国共产党   161篇
中国政治   274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11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经济危机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来指导着其发展。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大致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时期,新自由主义等阶段,每个阶段都以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更替。  相似文献   
82.
古典诗歌是我国5000年文明的结晶。在教学中有效的传承这种文化精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试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优雅的人格品位。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3.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经他圈点批注或引用过的诗词曲赋共计1692首。毛泽东读过的诗词多,记忆力惊人,加上他丰富的联想,在与人接触中,往往对方刚报出姓名,他便马上联想到相应的诗词,使谈话陡然增色。  相似文献   
84.
甘钎乂 《友声》2009,(4):32-33
<正>加拿大青年芭蕾舞团一行40人应对外友协邀请于4月24日至5月8日访华,在佛山、深圳、东莞、天津和北京进行6场演出。  相似文献   
85.
庄言 《民主与法制》2008,(13):56-57
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前卫的痴男怨女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悲喜剧。由于网络婚姻近乎游戏,于是多数人选择了美滋滋喜结连理的结局,双方落得个皆大欢喜。但也有少数人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与追求移植到网络世界中,于是便衍生了诸多的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86.
郝以宏 《世纪桥》2009,(11):95-96,150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即忧国、忧民、忧人生。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忧患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7.
一、古典诗词的警句魅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警句之心,也是人皆有之。自古如此,这是因为警句是一篇作品的主心骨、保鲜丹,永馨香、长明灯。能像珠玑一样亮人眼目,能像雷电一样,警醒庸愚,让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相似文献   
88.
苏州市古典园林拙政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如何保护管理好这座历史名园,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映生辉,多年来,我们从园林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优化园林内部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89.
从井冈山会师起,陈毅就结识了同样是诗才横溢的军事指挥家毛泽东,并成为他的诗友。每有余暇,两人便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和毛泽东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词《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相似文献   
90.
孙熙国 《党建研究》2011,(12):56-5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完成的一份供自己进行学术研究使用的笔记,总共11条,不足1500字。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它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刊出。如此简约的一份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