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我国古代边战频仍 ,为了民族的安定与发展 ,自战国时代起 ,沿长城依山托岭修关筑隘。关隘为唐边塞诗的重要题材或意象 ,写山河险 ,报国情 ;诉边战苦 ,苍生怨 ;乡情相思 ,唱阳关 ;评点往事 ,借古抒怀 ,情感内涵十分丰富。关隘藉大自然之雄奇险峻负载着凝固的历史 ,呈现血染的风采 ;关隘诗中的壮怀高歌 ,乃国而忘家民族精神的回声  相似文献   
82.
王璇  李灵灵 《求索》2008,(10):194-195
由于生态恶化和设计理念混乱等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和危机。有学者因此提出“诗意地栖居”的新人居环境理念,将美学纳入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历经数千年,早已将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人诗意的生活美学熔铸于一炉,本身就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典范。本文试图从唐诗中挖掘文人造园理想中体现的人居环境思想,作为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中寻求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3.
唐诗极度繁荣之后,宋诗的发展几乎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要想不东施效颦,那么宋代诗人就必须要在诗歌领域开辟新的境界。这一新的境界即要有别于唐诗,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于是,苏轼等人便广开思路,仔细钻研,最终开拓了以重意为特色的宋诗。而在宋代诸位诗人当中又以苏轼的诗最为脍炙人口,意味深长,其诗以“对意的强化”这一特点而“意胜群芳”。  相似文献   
84.
枕上读书     
人生最惬意、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枕上读闲书。夜阑之时,四下一片宁静,随手拿起枕边书,打开书扉,或唐诗,或宋词,或史记,字字珠玑随远古的筝乐走来,那一片粉桃翠柳,那一缕杏香萦绕,飘落在夜半青灯之下。  相似文献   
85.
刘俐彤 《学理论》2013,(18):190-191,245
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炼,韵律之优美,蕴含之丰富,是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髓。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探讨分析唐代诗歌中表示颜色词语的使用情况,从而更深地理解唐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86.
姜文净 《民主》2014,(6):32-33
<正>"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书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家想不想读?""想!""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好不好?""好!"声音稚嫩却坚定,笑容羞涩却淳朴。在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后,民进永川区委会主委钟代华欣慰地笑了。这是发生在今  相似文献   
87.
竹径通幽处     
徐忆农 《江苏政协》2010,(Z1):20-21
在新近出版的《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中,读到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中所云"竹径通幽处",记忆里似乎一直是"曲径通幽处",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相似文献   
88.
唐代诗文对于研究7~10世纪越南历史和当时安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士人之交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唐诗《赠马植》被越南学者认为系9世纪佚名越南人所作。笔者从诗中用典、意境以及马植卸任安南都护职务的历史背景等分析,推测作者为马植本人,而非越南人。对于该诗意义的解读,笔者也提出一些与越南学者不同的看法。唐代安南地区文化逐渐发展,不少士人善吟诗作赋,但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廖有方《题旅榇》即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89.
心声曜千秋     
赵丽宏 《民主》2013,(7):62-64
草堂生活的安宁,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环境。杜甫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诗人,他总是在寻思着如何让自己的诗歌有新的突破。在草堂,他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新作精心构思,咬文嚼字。一天,杜甫走出草堂,看到门前的浣花溪春潮涌动,水面虽不阔大,水势却汹涌激荡,这使他联想起写诗之道,遂作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相似文献   
9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文学是人类认知体悟自然的生动载体。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基于文学作品来审视海洋文化,可以发现人与海洋的关系呈现出崇敬与和解、和谐与共生、接纳与亲和三个表征。相对于前代,唐人对海洋气象、潮汐规律、航海活动更为熟悉,唐诗中的海洋意象为数众多,是抒发人与海洋彼此依存感的重要凭借,也是彰显海洋文化意蕴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