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后,我国正在全力抢救灾民。历史上虽然古人不了解地震的真相,对地震的认识笼罩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中,也没有有  相似文献   
92.
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文明的产物.西方国家由于制度和文化上的缺陷和弊端,很难在世界生态价值观深刻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而当代中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调谐思想的文化优势,必然引领世界新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  相似文献   
93.
两汉基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的个人才智和个性以及儒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确立了以新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该思想以其独特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秋冬行刑等理论原则影响着中国封建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94.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7,7(4):58-61
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是他在批判佛教时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他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因此必须对它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张载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他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层次和角度。他是从本体论、伦理观、价值观三个角度,从天人一气、天人同本、天人和谐三个层次,论证“天人合一”的。张载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5.
赵家治 《新长征》2007,(10):64-64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事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萌芽于先秦,《洪范》说:“肃,时寒若”,“义,时日勿若”,在他看来,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变化。春秋时期盛行占星术,依据天体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这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相似文献   
96.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97.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建立起的神学化的法律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控制。其法律思想中强调"大德小刑","天人感应"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董仲舒提倡"大德小刑",其本质是强调通过礼仪教化来加强对人们的统治。但是,就剥削制度的本质来看,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除利用道德教化以外,经常使用的统治工具却是刑罚。  相似文献   
98.
热狗外交     
在外交舞台上,每一个姿态、每一个细节,往往都被视为深谋远虑、机关算尽之举,当中饶有深意.因此,为了避免被人错误解读,在外交场合,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都会十分谨慎.偏偏美国——这个欧洲王室眼中的化外之地,做起事来却粗枝大叶,“拿肉麻当有趣”,往往让那些“蓝血之士”侧目.  相似文献   
99.
中国哲人和国民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总结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的,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天人和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0.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可分为“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两个主要方面。把这一观念直接读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有失于简单。诚然,从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到今人的生态和谐追求未尝没有一线思路可通,但由彼而达于此,则需要审慎厘定所谓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也需要把“天人合一”纳入新的视野,通过切近的阐释予以义理上的疏导和引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