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0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8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飞 《法制与社会》2013,(33):120-120,12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法治思维首次提出便被全社会广泛热议。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法治思维的内涵与实质极其丰富,同时可以很好的被运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本文从法治思维实质与轻刑快审程序内涵的契合分析了轻刑快审程序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治理格局是对社会管理格局的深化,社会治理在本质上应该具有共建共享性,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是对社会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认识的新高度,也为在本质上实现社会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的特点反映了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要求,社会工作要在社会治理舆论环境建构、促成各方理性参与和发展自身能力方面为促进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做出贡献,而社会工作的精细化服务也是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残疾人》2012,(10):45-47
记者:请您谈谈对伦敦残奥会组织工作的印象和评价。 王新宪:我是第三次担任代表团团长。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12年的跨度,站在一个残疾人工作者的视角,我觉得,无论自己国家还是同际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对残疾人问题的解决,都前进了很大一步。  相似文献   
14.
商标侵权的民事诉讼中,被控侵权人提出注册商标无效进行抗辩时,法院因无权直接对注册商标效力做出判决,导致纠纷解决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在现有法律规则内,法院应积极审查当事人提出的注册商标无效抗辩事由是否成立,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侵权纠纷审理判决。  相似文献   
15.
16.
人民政协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一员。作为一种新型国家制度,人民政协可以直接嵌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政协在党的领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形成了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两支队伍,显示出党的领导对象与党的领导方式的双重属性。从系统论的视角观察,人民政协与党的领导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强,人民政协的作用发挥就大;人民政协的作用发挥得好,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新时代,构建人民政协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契合机制,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之间的互动,需要在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和党的建设三个场域中同步展开,从而构建起一个上下有序、纵横相连、左右相通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7.
行动学习与民主集中制之间有着不少相容共通之处,两者对于我国来说都是舶来品,都要经历移植生根的过程,民主平等是它们的共同原则,群策群力是它们的共同理念。推广行动学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行动学习与民主集中制之间有着不少相容共通之处,推广行动学习有利于我国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18.
刘学芝 《理论学刊》2012,(11):10-1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因其与中国的实际、时代相结合,还因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机交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契合之处,也正因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20.
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政治发展理论方案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问题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分期、主要视角,并对其中代表性的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作出了评述;此外,本文关注和阐释了新近国内外关于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处于社会中的国家、分类控制、利益契合等新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今后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