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203篇
中国政治   169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71.
中国当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母体。形成这样的理论判断来之不易.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理性回归.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672.
作为"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凯鲁亚克在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的显性外表之下,还隐藏着根深蒂固的天主教传统,他事实上不是垮掉的,而是奇特的孤独的疯狂的天主教的神秘主义的。天主教信仰对凯鲁亚克的影响,不仅贯穿了其文学创作的始终,更是在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立场的选择以及跨文化的对话三个方面影响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673.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的梳理,解释了东西方文明断层线的由来,以及因乌克兰被其贯穿而导致的动荡与撕裂。不同时代条件下具体地区归属于不同文明板块,近代以来族裔、语言逐步取代掌权者之间的个人效忠关系成为归属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文明断层线稳定延续。这个进程在俄罗斯造成本土立场的崛起,成为帝国地理空间中心—边疆二元结构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解体造成文明断层线的动荡,在俄地理空间结构中具有中心—边疆双重身份的乌克兰因此而撕裂加剧。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体现出身份认同与主观地理空间方案同步演化,后者进而影响客观地理空间的规律。俄国从18世纪的绝对君主专制转向19世纪君主专制与平民政治相融合,导致俄罗斯人身份认同在19世纪突出俄罗斯族群的本土立场。这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引发俄罗斯族群对帝国内异质空间和帝国外同质空间的追求,它们分别体现为“俄罗斯化”政策和“斯拉夫主义”政策。二者一方面为20世纪初的政权覆灭和帝国解体提供了解释,另一方面也共同为俄罗斯在20世纪末的再一次解体以及在21世纪初针对乌克兰的地缘政治追求提供了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674.
2月21日,我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发表题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阐述了我有关“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白皮书的发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台湾当局到五组“总统”候选人,从专家学者到岛内各大传播媒体,纷纷发表谈话与评论,成为台湾热门的政治话题。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走向,再度成为岛内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75.
2013年日本为响应联合国安理会第1325号决议决定制定本国《妇女、和平与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简称"WPS-NAP").目前该行动计划已有两版,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完成.第一版颁布后,学界对WPS-NAP的外向型立场及其文本中存在的模糊性表述产生了争议.利用文本分析法对外向型立场和模糊性表述的依据和原因进行分...  相似文献   
676.
当下比例原则的适用形态出现了从其原初定位的行为规范立场向工具方法、法律方法论、一般法理念发生多重嬗变的泛化倾向。引起比例原则向技术方法、一般法理念嬗变的原因是论者没有坚守比例原则的概念内涵,而引起比例原则向法律方法论嬗变的原因则是论者混淆了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方法论的概念内涵,乃至错将本就在行为规范形态上适用的比例原则误认为是在法律方法论形态上适用的比例原则。事实上,比例原则在私法中的适用从未脱离其原初定位的行为规范立场,旨在调整权利发生冲突时任何一方权利主体的权利行使行为,此系由权利冲突的发生原理及其规制逻辑所共同决定的。其中,适当性原则判断两个权利是否发生了权利冲突,必要性原则继续厘定二者各自于权利交叉范围下真正发生冲突的两个“权利部分”,均衡性原则最后确定该两个“权利部分”的权利位阶,从而妥适决定权利发生冲突时任何一方权利主体能否行使其权利及权利行使限度。该结论可见于本土累积的民事规范与判例实践。  相似文献   
677.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个坚持”,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上的。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必须牢牢植根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678.
李红建 《唯实》2022,(12):25-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679.
作为法学理论的元问题,“法源”理论主要存在制定法主义、司法主义两种理论立场,其在公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规章的“法源”地位问题。从制度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规章的“法源”地位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放(权)限(权)”之间进行不断地调整。从理论推演的逻辑维度来看,不同的理论立场具有不同的理论推演过程。在制定法主义立场下,规章的“法源”地位由其法律形式决定。在司法主义立场下,规章的“法源”地位由其法属性决定。从司法实践的实证维度来看,为维护公法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应当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合法有效”的判断标准,并区分执行性的规章与创制性的规章。对于执行性的规章,人民法院应进行形式意义的合法性审查。对于创制性的地方政府规章,人民法院应进行决断意义上的合法性审查。基于此,建议修改《立法法》,明确赋予地方政府规章一定的创制性立法权限,对于实验性、临时性、技术性等事项,以及不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政府行政管理性质的规范,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创制性立法。相应地,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赋予人民法院决断意义的司法审查权限,允许人民法院对创制性的地方政府规章作出否定性的裁判或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680.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