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陆海燕 《理论月刊》2015,(1):183-188
发展中国家劳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同的轨迹和特点。这里基于政体和发展状况考虑选取越南、印度以及中国这三个国家为例对劳资关系的演进及各自行动者进行探讨,指出发展中国家劳资关系中政党和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在劳资关系中注重追求工业和平,与此同时工会职能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自由化,劳资关系越来越追求灵活性,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劳资关系也日益关注,因此,国家也在追求保护劳工的合法权益以维持稳定。从这些国家劳资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工会职能存在一定问题,应当加快改革,与世界接轨,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劳资关系体制。  相似文献   
22.
政策网络和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政策网络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学者认为政策网络影响政策结果,但政策网络的结构途径和资源交易途径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结构途径(马什和罗兹途径)认为政策网络的结构影响政策结果,而资源交易途径(杜丁途径)认为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资源交易和互动影响政策结果。前者的分析方法是方法论整体主义,后者的分析方法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基于方法论的两种解释途径都有缺陷。结构—行动者互动方法论的建构能解释政策网络和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何明  陶琳 《思想战线》2008,34(3):1-5
传统、国家和市场三种力量共同出现于傣族特定社区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织融合的结构状态.以此形成了傣族村落权威的基本文化语境.当三方力量又以具体的人和事物再次交织于具体的社区场景活动中时,活动中的行动者策略性地运用了结构性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由此对自身的权威进行了再生产,也时社会力量进行了结构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4.
25.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医学的发展,整形美容业在我国悄然走俏,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消费形式.尽管整容导致毁容的事件频频出现,广大爱芙女性仍不改初衷,前赴后继地加入"整形美容战"中.然而,女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对此大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被动受害者和主动行动者.整容看似是一种自我的积极改变,本质却是通过"自残"抵抗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因此广大女性应理性地看待这一行为,做出科学合理的决断.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民主化转型过程中,一种由地方核心行动者自觉率领、与党委班子、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人之间的面对面协商、人对人沟通的民主形式悄然推行.由此,领导集体与广大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对话将进一步完善与制度化,从而形成地方治理中的主体性民主格局,这对我国民主制度推进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主体性民主在形式上表现为党委领导集体化、行政决策公开化、核心行动者表率化以及党委与政府、人大、政协互动制度化,在内涵上是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宏观制度安排,其中,公众参与和人民民主是地方治理中主体性民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高原 《前沿》2013,(11):116-118
为分析保障性住房政策中涉及的各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运用玛希和罗茨提出的政策网络分类法,将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置于网络背景下进行分析。运用政策网络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网络与参与行动者,总体评述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必须打开现有的封闭的政策网络,纳入新的政策主体,从而改进政策结果。  相似文献   
28.
胡项连 《求实》2024,(1):43-56+110
政策工具选择是行动者认知、政策情景、制度结构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行动者认知与制度结构的动态性可能引起政策工具选择的变化。选取广东省J市低收入人口识别机制设计过程作为研究案例,以过程追踪为分析手段,提炼行动者认知与制度结构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学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动促进了政策工具创新,但由于政治考量和制度的制约,政策工具选择出现了路径依赖。政策工具选择变动是政策学习与认知锁定两个机制先后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行政论坛》2019,(5):119-126
政策终结议程设置是政府对问题政策进行识别及认定的过程,日益受到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行业专家以及普通公众等社会行动者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这一新的知识生成模式,社会行动者会自己寻求一些新的知识,加深对政策终结议程的理解并对政府的表现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政府很难再按传统的做法对其进行操控和限制。这就要求对政策终结议程设置的规则进行变革。尽管政策科学家提供了多样的规则方案,但大都以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假设为起点,忽视了以伦理特征出现的个人。因此,除了对政策终结议程设置个人主义假设进行理论修订以外,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人员应秉持开放合作的视野,将社会行动者看作政策终结议程设置的助推因素,以此来发现公共利益并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0.
过去10年的城管执法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了城市街头空间一幅生动的行动者策略互动场景,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行为机制与深层原因,展现了“空间矛盾——行动者策略——策略效应——秩序建构”的研究脉络。综合来看,城管执法行为体现了空间维度的多层次性。从微观情景来看,街头官僚使用信息权力形成执法行为差序格局,与被执法者之间博弈演进,通过试错空间形成场域转换的默契互动,以执法吸纳政治、模糊性治理等策略平衡议题争议性;从中观情景来看,城管摊贩冲突发生在过渡型边界与灰色空间;从宏观情景来看,城管执法行为的空间矛盾本质上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