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8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如何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配套、相衔接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 ,从根本上增强公安机关对城市社会治安的整体驾驭和控制能力 ,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 ,已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必须根据社区改革实际进行相应改革 ;必须突出重点 ,规范社区民警职责 ;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职能明确的运行机制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2.
香港法律中医疗事故过失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过失是医疗事故赔偿责任成立的一项关键要件。由于医疗事故案件的案情纷繁且涉及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如何判定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失成为法院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本文围绕香港法律中医疗事故的过失判定问题,考察其医疗过失的标准、医疗过失的一般判定方法和特殊判定方法(即鲍勒姆判定方法)和与医疗过失证明相关的事实自证法则,以期为我国的司法实务和学理发展提供比较法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3.
胡洪 《科技与法律》2014,(5):884-901
FRAND原则来源于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意指标准必要专利权人“公平、合理、无歧视”地将自己所属的必要专利授权给所有技术标;位的其他专利权人和实施方。然而,由于FRAND原则自身语言的模糊性和概括性以及为“中立地位”所限的标准化组织在FRAND原则解释与判断方面的“不作为”,法院不得不成为解释和使用FRAND原则的主要平台。中国法院也对如何适用FRAND原则确定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导向。然而,对于FRAND原则的释明,法院可以更进一步确认和完善标准必要专利权人的违反FRAND义务的责任承担问题,以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魏倩 《科技与法律》2014,(3):360-394
劳动者人格保护是现代劳动法上的重要内容。从以恢复劳动者之对等人格的集体劳动法律发展伊始,劳动者如何获得法律上"人"之对待,是促使劳动法发展演进的动力来源之一。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人格研究甚少,基本停滞于"劳动者尊严"的保护原则宣誓上,其中,劳动者的健康隐私,在近年社会运动过程中获得了反歧视法上的保护。然而,无论是何种劳动者隐私,均属于劳动者人格权的范围,应当从劳动者人格权保护上予以正视。以日本劳动者人格保护中的健康隐私保护为例,其在实体法和判例法上的经验,可为我国劳动者人格保护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警察面临的形势和工作职责的分析.提出了网络警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即具有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熟练的公安业务知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并探讨了网络警察的培养途径,提出加强普通高校和公安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完善相应的网络警察培训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沉默权与中国刑事诉讼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孙长永 《现代法学》2000,22(2):18-23
中国现行法之所以没有确认被追诉者的沉默权,有政治、诉讼制度、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既要从价值判断上明确其必要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但从社会的宏观背景来看,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艰巨性远远超过技术设计和价值判断的范围,必须特别注意相关制度的建设和程序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57.
The duty to vote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turnout, but little is known of its source, leaving much ambiguity around the nature of the motivat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 powerful pathway lies in the ethical commitment many individuals feel to their nations. When the state is seen as an extension of one's national community, this national obligation is politicized toward state affairs, including the duty to vote. Conversely, when this linkage is weak or absent, an intrinsic duty to vote is weakened. By revising a key assump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alculus of voting, I derive a statistical model to identify a nation-based, intrinsic duty to vote. The model is tested in Germany, where different experiences with unification in the East versus West yield contrasting predictions on an intrinsic duty to vote. The findings suggest new strategies for get-out-the-vote efforts to target the nationalistic source of the duty to vote.  相似文献   
58.
The process of turning policy into legisla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e debates with some emphasising 'pressure groups', some pointing to Members of Parliament and others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civil servants with their own strong belief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particular type of civil service role has not been explored: we need to look at the civil servant who co-ordinates the process of reform. He or she starts with no particular commitment but seeks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legislation which can respond to contrasting and, on some occasions, even mutually inconsistent ideas. Co-ordination is in itself a form of power, and its significance can be seen in the compromises and gaps which are often found in government legislation and which are frequently the product of the co-ordinating role with its search for some minimal level of agreement and 'workable' drafts. The case-study for this analysis of law-making is the strained attempt to reform planning law in the years 1929–1932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the law an instrument for preserving the countryside and improving housing and city conditions. It was a major attempt at social engineering and highly contentious for contemporaries. I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type of law-reform that it simultaneously changes past law and, because it is an administratively co-ordinated compromise, it also produces problems which demand further reform within a few years.  相似文献   
59.
为发挥情势变更制度下的再交涉义务解决纠纷之自律性、协作性的价值理念,学理上普遍将其作为司法适用的前置程序规范并与后续司法介入效果形成体系化互动。但司法实践的运用未对学理期待予以积极回应,需要对再交涉义务的学理定位重新作出解答。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再交涉义务能作为实现优化当事人地位、创造新的价值以及降低成本等诸多经济功效的制度性担保工具,但受制于再交涉行为特有的博弈属性以及再交涉结构固有的不均衡因子,再交涉义务无法抑制机会主义行动风险的产生以及矫正再交涉地位的落差。原理上通过联动后续司法介入效果可治愈其适用上的弊端,但考虑到法官信息偏差之现实困境,其无法对再交涉的过程与内容作出有效的法律评价。《民法典》视域下唯有对再交涉义务祛司法适用之限缩解释,将其纯化为倡导性规范,切断其与后续司法介入效果的适用关联,限制法官介入再交涉过程之法律评价,始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法官有效完成当事人利益之公平分配的司法任务。  相似文献   
60.
宋代地方设路、州(军、监、府)、县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除行政长官外,特设相平行的巡检官,每路设一名都检使,每州设一名巡检使。在人烟稀少、治安任务不重的州(军、监、府),则由两三个州合设一名巡检。各级巡检的职责分工明确,专责警治,监督有力,战斗力强。宋代巡检制度是我国治安体制的一个重大更新,它的产生与建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刻切合的。巡检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整个社会的治安控制,进一步促进了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