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1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碧锋 《时代风采》2020,(3):33-33
在云南昆明市西山区的一个在建项目工地,31岁的农民工白鸿东和他的工友们,上班前都要经历一道特别的程序——在实名制考勤点进行人脸识别。随后,他们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即可查看考勤等数据。  相似文献   
12.
13.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依靠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景。然而,基于人的脸部信息的特定性、唯一性、可识别性等特点,这一技术的应用恐会带来风险。故适时进行探究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域外立法工作经验,对我国探索该技术的规制路径会有所裨益。可以说,以明确法律定位为核心,政府职能落实、行业门槛提高、监督机构建立及救济途径完善为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技术应用与个人权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庄唯 《警察技术》2018,(3):73-76
通过对静态人像和动态人像技术的比对分析,提出了公安静态人像比对系统和动态人像卡口系统的建设思路,并对动态人像卡口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为公安实现大数据条件下的颠覆式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旭 《警察技术》2018,(2):8-11
作为AI+公安视频分析落地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得益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和海量的人脸训练数据,人脸识别技术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提升。在众多的卷积神经网络技术中,大多使用SoftMax损失函数作为监督信号来训练深度模型。为了能够增强特征的区分性,受到中心损失函数的启发,结合类内和类间距离,提出中心扩散损失函数。该方法在学习深度特征的同时,不仅能够压缩同一类内不同特征之间距离,而且还可以增大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习到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区分性。通过将SoftMax损失函数与中心扩散损失结合使用,该方法在不同的权重下,不仅压缩类内特征的距离还扩散类间的距离,保证类与类之间的可分性。使用CASIA~[15]以及FaceScrub~[17]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在LFW~[16](Label Faces in the Wild)数据库上进行测试,该方法可以达到99.4%的准确率。在公安检查站的人脸证件照验证实战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在错误接受率为0.1%时可以达到94.9%的正确接受率。相比现有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算法,本方法在复杂监控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相似人员区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四种基本的人脸识别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稀疏表示方法、子空间方法、三维模型方法,阐述了国内外人脸识别技术与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王威 《警察技术》2021,(1):76-79
通过对国家重大活动证件管理工作的全流程需求分析,从"审、制、发、验、统、管、查"多维度进行应用设计,研制开发符合重大活动证件全流程管理的应用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多场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18.
深度合成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里一项颠覆性技术突破,该技术在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异化、信息失真、信息泄露等风险.应从多个维度协同治理深度合成技术所生风险:在技术层面,以技术规制技术,提高溯源防伪和反向破解技术的能力水平,发挥技术的规范功能;在行业层面,以商业伦理治理技术,强化伦理的引导作用和业内组织的协调能力;在法律层面,以法律规范技术,结合中国实际和借鉴外国立法经验,以《民法典》的相关条款为基础,明确技术的使用边界、使用程序及滥用技术的法律后果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违法犯罪的手段由物理性识别向技术性识别的裂变,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失范性传播入罪存在诸多司法适用困境.具体而言,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数量危害性评价错位,社会信赖度与安全感流失;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入罪标准与法益侵害程度脱节,为黑灰产业链的泛滥提供裂变的空间;未区分信息敏感程度的内在差异性,行为模式无法涵盖;生物特征识别信息积量构罪层级保护失衡,罪量条件设置欠缺合理性.为解决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传播入罪司法适用困境,本文在规范性体系下提出刑事风险化解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明确传播数量危害结果类型的等价性与法益侵害相当性原则;"信息敏感程度+社会危害程度"认定刑量类型化的标准;科学调整及优化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失范性传播刑罚配置,构建刑罚均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刷脸的属性已发生了转变.刷脸不再限于"把人认出来"的身份识别过程,而是重在人脸验证/人脸辨析基础上所进行的人脸分析或其他关联分析,已从纯粹的身份识别机制转换为识别分析机制.识别分析机制的应用正是刷脸引起社会普遍忧虑的核心问题所在.此时,刷脸的安全风险被重新放大,监视权力进一步扩张,为基本权利保护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风险变迁,刷脸的规制机制适用亦出现了转向的需求,即在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机制中限制告知同意的适用;在公共监控信息保护机制中引入自动化决策及风险影响评估的框架;在规制理念上向数字人权保护与场景化规制转向.对此,构建适应识别分析机制的法律治理路径要求:应以比例原则作"最小必要"检验,适用自动化决策框架进行场景化规制,通过优化架构设计以进一步降低识别分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