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面对纪检机构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反腐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高兴。但面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艰巨任务和反腐廉政建设的严峻形势,面对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对反腐倡廉工作更高的期待和更热切的期盼,反腐廉政建设绝不能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纪检机构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高度危机感,也要看到改革不到位、不彻底造成的后遗症,还要预计到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困难和挑战。从目前的情况看,纪检机构体制的最新改革有很大进展,方向是正确的,但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有较远的改革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12.
始终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是把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系,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重大决策作出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整个反腐败斗争部署的一部分,我国也开展了一定的治理商业贿赂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迄今为止的部署和对策,还不能确保成功治理商业贿赂。应当说,在反商业贿赂方面,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很多。既有国际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而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则是治理商业贿赂最严厉的法律之一,我国已经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也有相关规定。我们试以相关法律为借鉴对象,探究我国当前治理商业贿赂中存在的问题。商业贿赂的定义和范围之差异目前,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律…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的几个发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廉洁城市"。"廉洁城市"建设设定了明确的终极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基本规律,承载着我国全面现代化的希望,意义重大。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决定了我国建设"廉洁城市"的过程将充满风险和挑战。只有把这些城市设立为"廉政特区",并系统借鉴新加坡和香港反腐败的成功经验,采取必要的策略,经过艰苦的努力,"廉洁城市"建设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没有以真诚为基础的、缺乏感染力的道歉不可能得到民众的谅解,随口说出、轻描淡写的道歉,不但难以让民众接受,反而会给人留下轻慢的印象,损伤政府的公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立问责制的时间不长,还需不断完善。要将问责官员的责任作出明确的区分,防止被问责官员以主动辞职的方式来逃避法律制裁。同时要强化内部监督、明确政府责任、提高问责制度的刚性,并且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并落实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17.
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学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我国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反腐倡廉科学化的理论检验和实践检验,提升反腐倡廉目标定位、战略行动规划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任建明 《前线》2008,(6):41-43
反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集中全人类的智慧而为之。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13世纪的亚述文明行政中心,就发生了官员或王族成员的腐败问题。世界上现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反腐败工作,都有或多或少的好经验值得总结。当然,对于这些经验,我们要辩证地看,绝不可照抄照搬。但不管怎么讲,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好经验,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无疑是有益的。总结国际上反腐倡廉的有益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7月1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办、国办于日前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该《规定》对于完善中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与过去的同类制度相比,指出《规定》在五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近日在全国组织系统启动。中组部要求组织部长寻找老实人,主动与"不跑不要"的干部谈心沟通,不让老实人吃亏。那怎么辨别谁是"老实人"呢?不少地方纷纷开始制定老实人的"标准",希望别让"老实人"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中"走失"。这一良好的初衷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果?现在关于"老实人"的讨论主要局限于党政机关或干部系统,其实,不让老实人吃亏也具有全社会的、普遍的重要性,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提倡老实人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