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多次外伤致眼球摘除的法医学鉴定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简要案情王某,男。曾于1岁3个月时不慎跌倒,左眼被刺伤,活动性出血。当时送医院治疗,查体见:眼睑无异常,左结膜充血(+),角膜8点处有一横行伤口穿破角膜,虹膜稍突出嵌顿伤口,前房变浅且积血,伤眼视力:视物模糊,有光感。诊断为角膜穿孔伤。2005年5月(16岁)在学校被他人用拳击伤左眼。入某市人民医院治疗,查体见:左眼无光感,左眼球结膜充血,角膜白斑,左眼球萎缩,角膜下1/3见一约4mm裂口。经治疗予行左眼球摘除+义眼植入术。医疗终结后,伤者到某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为左眼五级伤残。2005年10月法院受理后,要求对王某左眼受伤后,行眼球摘除及第2次…  相似文献   
12.
【战略要地“大夹缝”】当失联达13年之久的张骞重新出现在长安城时,汉武帝明白,属于汉朝的光辉时刻,即将徐徐展开。此前,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带着汉帝国“断匈右臂”的使命,试图前往西域联合月氏部落抗击匈奴,在经历被匈奴长达十多年的软禁后,逃脱控制,继续西行,最终继续游历西部,在历经13年的艰辛旅程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归来,带来了大量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史称“凿空西域”。  相似文献   
13.
请愿可能损及其他公民的利益,原则上可免于侵权法上的责任。但以请愿为名,利用请愿程序本身侵犯其他公民权利的,或者在请愿程序中伴有行贿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不能免责。美国法上的请愿免责标准发端于反垄断案件,后扩展到其他侵权领域。请愿免责的始作俑者是联邦最高法院,但在随后的标准变迁中,下级法院走的步子比联邦最高法院更快,甚至呈现出倒逼联邦最高法院之态;联邦最高法院不时扮演制动者的角色,以免请愿免责走得太远太远。请愿免责标准变迁的背后暗藏着不同的司法哲学,司法能动主义、司法保守主义、司法联邦主义都轮番登场。  相似文献   
14.
先秦至秦汉时期,华夏族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经过长期酝酿基本形成。西周初年的政策基调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民族思想的形成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太史公司马迁肯定并继承这一思想,《史记·匈奴列传》就是在这一成熟的民族思想指导下写成的。而民族政策则是在两汉处理汉匈关系的实践中、在与民族思想的互动中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汉书·匈奴传》的记载显示,西汉中后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已经相当完备。  相似文献   
15.
古训与今诺     
汉代的徐乐在《谏伐匈奴书》中有句云":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他还进一步解释"土崩"包括三个方面,即"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备"。意思是说,统治者对于老百姓的困苦不怜惜,不救济,无动于衷;下面怨声载道而上面不知真情,下情不能上达;社会风气已经不正了,面对道德普遍滑坡,却没有政策、措施。这个"土崩"的"土",是大地,是根基,是底层,是人民。下面若是"崩"了,上面的"瓦"还能不"解"吗?这就告诫人民公仆们,必须从头脑中彻底清除做  相似文献   
16.
河西战役后,武帝设"河西四郡",逐步畅通了河西走廊乃至中原通往西域、西亚的交通。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朝政府设置边塞、烽燧、关隘等防御系统防范匈奴势力的入侵与破坏。20世纪出土于河西地区的汉简资料,记载了汉代河西地区汉匈日常军事冲突的真实状况。根据河西汉简,匈奴日常入侵汉塞主要表现为:一般利用傍晚或夜晚进攻汉塞;对汉烽燧进攻时,一般采取骑马弓箭的方式,汉戍卒亦多以弓弩对射的方式回击;匈奴对汉塞的入侵一般为小规模、小范围的进攻,兵力在十几骑到几十骑不等。据汉简记载匈奴入侵汉塞的情况几乎每月都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匈奴入侵汉塞后杀略守塞吏士,盗取兵器财物,焚烧塞防,对汉塞造成巨大破坏。当匈奴进攻人数较多时,守塞边郡都尉、司马等武职也要积极应对,有时还要进行追击作战。总体来说汉塞对匈奴的抵御是积极有效的,从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相似文献   
17.
王文光  沈芸 《思想战线》2013,39(1):26-30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民族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其游牧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的流动性和社会财富不易集中,当碰到内部纷争、外部力量冲击或自然灾害时便难以进行有效应对,故貌似强大的政权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整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很快兴起又很快消亡的历史原因。此外,匈奴的游牧生产方式还决定了匈奴社会的经济文化两面性、社会组织二重性、民俗文化的特殊性,由此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是在早期,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越大。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以民族志的方式得以记录下来,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虎年戏说     
陶杰 《南风窗》2010,(5):93-93
今年是虎年。十二生肖之中,以虎最猛,也最富有侵略性。随着中美关系今年忽然降温,明明是"温室效应"的一片冰融雪消之泉,忽又进入冰河期,一切像突如其来,不可预知,其实像领导人的名句,一是"这场风波迟早要到来",二是官  相似文献   
19.
毛昭然 《法制博览》2009,(17):12-12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相似文献   
20.
呼韩邪的附汉,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汉匈两族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期的汉匈战争严重损害匈奴民族的单一性畜牧业经济。随着匈奴畜牧业生产日趋萎缩,继而激化了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的矛盾,最终出现了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的内乱与分裂,继而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的结果。呼韩邪的附汉同时与西汉政府的分化离间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呼韩邪的附汉改变了汉匈一百多年来的紧张关系,促进了汉文化和匈奴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