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扭送立法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扭送是指公民将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强行送交公、检、法机关处理的行为,它是法律赋予公民同犯罪做斗争的一种权利,是见义勇为的一种类型。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扭送制度的规定太过原则和抽象,没有明确扭送主体的法律地位,有关扭送主体及对象的权利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在社会实践中,扭送也存在被滥用或运用不够的情况。因此,有越要对扭送制度进行专门立法,制定统一的全国性的规范扭送制度的《扭送条例》,使扭送有法可依,充分保障扭送主体及扭送对象的合法权益,实现控制、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伸张正义,压制邪念。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中,搜查是一项常见的侦查行为,具有行为的强制性、程序的严格性、结果的双重性等特征。因此,搜查应被慎重适用。而有关搜查的适用条件,则可以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全面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以便于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举证责任及其科学概念的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世杰 《河北法学》2006,24(10):55-68
举证责任是证明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与诉讼理论及其诉讼结构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概念的表述亦存在诸多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不存在举证责任问题,其实只要对我国历史上不同证据制度进行剖析,就不难发现我国也是存在举证责任方面的规范的.西方各国关于举证责任的理论与配置研究相当深入,因诉讼制度的区别而有其差异.通过古今中外的考查,可对举证责任的科学概念作出界定,使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营口市现阶段农民素质的现状,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深化对其规律性的认识,激发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加快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以存在两种以上的、功能相当的平行程序机制为前提,在刑事诉讼中由当事人对程序进行选择的权利。赋予当事人充分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是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刑事诉讼结果的惩罚性和严苛性的内在要求。但刑事程序选择权在我国现有立法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应完善立法,明确并增设必要的程序选择权,完善法官的告知义务,强化律师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世杰  张佳华 《犯罪研究》2007,(6):33-36,43
刑事预审是庭前审查准备程序中的重要活动,主要是对案件是否符合起诉条件进行司法审查。完备的预审制度有利于保障庭审的高效进行,也有利于被控告一方对是否起诉的审查行使参与权。预审权既不是侦查权,也不是检察监督权,它本质上是司法审判权。预审应从侦查和审判阶段分离出来,独立地作为两者的中间程序。考察国外并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在构建我国的刑事预审制度中,预审的起诉决定对预审法官来说是一种相对决定权,检察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报上级检察机关审议,最终由上级检察院决定是否起诉。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搜查是一项常见的侦查行为,其具有强制性、程序的严格性、结果的双重性等特征。因此,搜查应被慎重适用。而有关搜查的适用条件,则可以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予以限制。至于搜查中的法律监督,因搜查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应从权利保障的角度,构造我国完整的刑事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责任区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诉讼证明具有复杂的结构 ,存在多主体、多层次。因而 ,其证明责任也应是严格加以区分的 ,可分为 :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说明责任 ;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公安司法机关的证明责任。在明确了刑事诉讼所有参与主体在证明活动中的责任的基础上 ,构造出完整的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责任区分理论  相似文献   
20.
稳定是当前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经过近年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我国在维护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再次提出了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如何进一步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仍然是有待深入研讨的问题。 1990年11月28日—12月1日,中国法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維护社会稳定的法律问题理论讨论会”,下面是会上的部分论文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