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1.
徐显明:食品监管也应考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三审稿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尤其是强化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对此,出席会议的委员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在此,刊发几位委员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实现法治目标的三大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在观念意识方面,包括公民要具备"善法"与"恶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覆盖于全社会的法的统治意识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以及全社会权利文化的形成;在制度设计方面,包括权力的控制与制衡,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权利义务一致性基础上的平等、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系统的健全与协调;在技术操作方而,包括法治的统一,法律的效力,司法的中立和独立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人大工作是“第一线”,这个判断是一个科学命题.现在我们说人大工作、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处在第一线的,是为了说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之所以说这个判断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把人大工作的重要性揭示出来了.对于这个判断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根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公民的权利意识的崛起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对公权力机关的诉求日益增长与对公权力机关的服从、配合、支持、信任日益淡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对依法治国原则的抽象认同与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情、关系、私利、政绩大于王法的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理学要完善其中国性、问题性、实践性的品质,在研究思路上要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意识和人本关怀的三维面向;在研究主题上要坚持主流集中与多元分支的原则;在研究队伍上要坚持专门化与多样化的并存;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规范分析与微观论证的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12月6日下午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显明 《中国人大》2011,(13):23-23
保证食品安全是最典型的社会管理问题,我们要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是现在用了一个旧的体制、一个旧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的整个思维是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思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思维。故用的概念也叫“监管”。其实,社会结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来自于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8.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人民法院组织法作出修改,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在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说: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为了加强对死刑判决的审查复核工作,严格按照判决死刑的标准,确保死刑案件定罪量刑准确,应当依法将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已于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陆德山《也谈人权的主体》(本刊今年第2期)同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一文(本刊1991年第5期)的商榷,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集体人权起源于种族和民族权利,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应严格限定在国际人权法领域;人权主体在国内人权法上呈扩大化趋势,在“生命主体论”让位于“人格主体论”之后,法人、公权力人、具有弱小特征的人等类属的人开始成为现代人权主体;集会、游行、示威等集体行为,是行使上述自由权利的结果而不是条件,颠倒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便会对上述人权主体出现错误认定。  相似文献   
20.
法的演进、变化,是否也象历史的发展一样,有一条基本可循的反映法的本质、表明法的规律、展示法的价值取向的线索?如果有,它当是什么?揭示法的基本线索,首先必须把法作为运动着的事物看待。我国法学数十年来研究方法上所形成的定式:经济是根源、政治是目的、社会是基础、文化是表现等,象几何图形只能由点和线组成的定律那样,已经把法套在了一个固定难移的框子里。以这种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