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吴琰 《刑警与科技》2013,(5):165-168
<正>随着安防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深入,原有单纯的防盗报警系统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应用的需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软件为核心,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将各自具有完整功能的独立子系统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提高系统维护水平、管理自动化水平、协调运行能力,如此,开放式数字化集成管理平台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辽宁种子系统的全体同仁也和全国人民一样,为那些在灾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踊跃捐款、奉献爱心。省种子管理局会议室里,局长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图像处理、计算机通信、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安防系统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必需的子系统,共同实现系统管理与安全防护的现代化。其与水利工程的结合可实时监控河流水库水位情况和水塔、泵房的安全,将被监控点实时采集的信号数据及时地传输给监控中心,实时动态地报告被监测点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但是,安防产品和系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率并不高,这一市场还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4.
政策子系统框架和政策改变:政策过程的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实证主义”对政策过程的分析 ,强调的是政策过程中政策话语的作用。文章讨论政策网络和政策共同体整合思想和利益的方式 ,展示了不同的子系统框架与政策改变过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既定的政策部门里 ,政策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政策子系统回应思想和利益变化的倾向 ,政策子系统的属性表征着政策改变的方式和速度。  相似文献   
105.
文章对我国科技法学界关于科技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问题的各种观点发表了小结性的意见.笔者原来认为,科技法是以开拓先进生产力,调整社会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特殊部门法。经过持续的再思考,笔者认为,客观上一国的法律体系内部已“一分为二”地形成国内法系统与国际法系统;国际法系统中又形成了以调整国际政治、经济与民商关系为主旨的子系统和以调整人类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的子系统; 国内法系统中又形成社会关系法子系统和生产力及自然关系法子系统;科技法是生产力及自然关系法子系统中的主导部门或核心部门。  相似文献   
106.
王薪谣 《刑警与科技》2013,(20):162-162
<正>当前的智能建筑建成后楼宇子系统间互联困难,作为智能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安全管理系统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IT技术与安防共同协作的物理安防信息管理(PSIM)针对上述情况可以提供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具体通过一个综合海岛社区的案例来谈谈PSIM的应用。此高档临水楼盘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海滨码头住宅发展项目之一,介于开放性的海岛和旅游胜地的特点,海岛管理方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对众安防系统的运营管理也需要专业的管理平台帮助实现标准化运营和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07.
<正>智能变电站辅助综合监控系统将智能变电站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全防范、消防报警、门禁等辅助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综合监控和一体化集成联动,并降低智能变电站的综合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8.
李文钊 《行政论坛》2023,(1):94-107
倡导联盟框架是由保罗·A·萨巴蒂尔于1987年率先提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日益成熟,成为政策过程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理论之一。政策子系统(Policy Subsystems)是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单位,而联盟及其权力博弈是其分析视角,政策取向学习则是其重点关注的要素,联盟之间通过权力博弈和政策学习实现政策稳定与变迁的动态演化。倡导联盟框架的演进经历了从起源到成熟定型的过程,其标志是概念框架图的固定,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基本假设、构成要素和核心命题。基于中国情境推进倡导联盟框架的理论发展、通过框架应用改善中国政策过程质量和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的公共政策知识体系,仍然是中国公共政策学者需要努力和坚守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