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伊力特野生果开发公司是伊力特股份公司下属子公司,自2001年建厂至今,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工会和全体员工的普遍共识。2001年榨期结束后,该公司工会组织全员到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陕西海升果汁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学习,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研讨,全员对果汁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22.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以往旧的社会形态和各种理论与思潮的客观分析与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们的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务,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作提出了重大任务,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5.
杨奎 《唯实》2008,42(1):24-2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国人民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如何调动以人民群众为代表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基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6.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决定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前进方向、工作重心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7.
杨奎  辇大吉 《理论学刊》2008,20(4):13-17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无论是和谐文化,还是先进文化同属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二者既存在差异又互动相融,共同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8.
杨奎 《理论视野》2008,(2):30-32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不断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始终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达到更加自觉的境界。  相似文献   
29.
农村妇女是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农村妇女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0.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