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1.
新中国成立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表现出了与美国不同的姿态,很快就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中国政府根据毛泽东确定的外交原则,对英国作出了慎重的回应。当代中英关系从此拉开了序幕。但是,从英国承认新中国到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却花了22年多的时间。在这漫长的22年时间里,周恩来为两国外交关系的重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展现了杰出的外交艺术。  相似文献   
22.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以及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其采取了不承认的政策.英国虽然是美国的头号盟国,却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政策.它经过与英联邦国家和美国的磋商后,于1950年1月6日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同时,宣布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但仍与台湾保持事实上的联系,因为英国把国民党政权看作地方当局,因而保留在淡水的领事馆.英国  相似文献   
23.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原则引导着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抉择,并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决策指南。  相似文献   
24.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5.
本文认为,东亚当前出现"大战不犯,小乱不断"状况的根源在于新旧嬗变中的地区秩序远未就域内各国的政治安排形成制度化设计,在于东亚地区秩序的"有气无力"。历史上,东亚地区秩序曾经历了天朝礼治秩序、条约秩序和冷战下"自主"秩序三种形态。依据历史脉络的梳理,本文认为有美国、中国、日本等七个要素影响着东亚地区秩序。为明确这些要素的特征及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反映国家和国家关系总体形态的"锥体"模型。美国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决定性变量,利用"锥体"模型,本文认为,美国现实主义的热情与贪婪,地缘战略的坚持与冷静,相互依赖的推动与困惑等特征共同勾画着东亚战略。中国的复兴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突出变量,其显著特征在于整体性的成长。日本"正常化"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另一主要变量,其特征在于日本自身的"二重性"。朝鲜半岛、台湾、东南亚由于其关键性和不稳定性而成为东亚地区秩序的缝合口。此外,俄罗斯要素也不可或缺。在美国要素与中国、日本等要素的复杂互动中,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秩序的主轴,作为其中一方的中国,如何把握自身不断增长的力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6.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27.
青年毛泽东的西方文明观王红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日益密切。西方一面将中国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面又将西方文明展现在中国人面前。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一代代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认识这个光怪陆离、与中国文明迥然相异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28.
外交理念是对外交动力、目的、手段等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国际关系和外交的本质,规定了指导国家外交工作的价值原则,影响乃至决定外交战略和政策抉择。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29.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 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原则引导着 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抉择,并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决策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