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律师制度的理论检视与实证分析(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中国律师的性质与律师业的创值取向以1993年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祥师性质的确定,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50年代,虽然未见规范性文件对律师性质作出明确表述,但从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以及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律师被当作国家司法干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律师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待遇,比照国家机关干部待遇的规定办理。”1980年颁布的忡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明确地把律师定性为“国家法律工作者”。1993年,司法部出台的《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把中国律师界…  相似文献   
22.
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把社会公众对于司法个案处置的主流性、主导性意见表述为公众判意。公众判意不仅体现了公众对司法个案处置的评价与期待,更蕴含着公众复杂的社会愿望和社会诉求。表达判意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参与社会管理,实施对司法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正确认识公众判意的特性及形成的社会条件,揭示公众判意的合理性与偏失,赋予公众判意以恰当的地位,是我国推进法治,尤其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一项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23.
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取特殊的动员与对抗方式,涉及全局或局部稳定,难以用常规性程序或常规性手段加以解决的社会纠纷是我国现实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这类非常规性纠纷及其解决机制所关涉的问题,溢出了常规性司法的专业化及技术化范畴,更折射出我国政治、法律及社会运行的深层背景。从社会和谐的目标出发,广泛动员并利用政治、司法及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应对和处置这类社会纠纷,这是提升我国社会纠纷控制与解决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4.
著者在该书《修订说明》中介绍说:“写作前,我为本书预设了两个基点:其一,在内容上,以诉讼制度的一般性内容为研究和叙说对象,揭示和描述诉讼制度的共同性机理及应然状态,而不具体涉及某一国家的司法实践,尤其不评价中国的诉讼制度及其运作状态。这样既可避免在现实评价中出现偏误,又能延展本书的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5.
顾培东 《法人》2007,(8):86-87
当一个人超越一己功利,倾其心力去关注某一职业或某项事业的整体命运时.人们就有理由根据这个职业或这项事业的社会意义去认知他这种关注的价值,甚而认知他人生的价值。这是一个公平的互视格局。依照这种格局,桂明关注律师,我解读桂明。20世纪80年代末,律师制度在中国悄然恢复。现在看来,律师制度及律师业的恢复,并不完全基于决策层面的理性自觉。对"人有我亦有"逻辑的尊重,以及对律师在匠技意义上的需求或许更贴近律师业恢复的真实原委。律师职业的社会寓意,律师业可能的发展状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至少在当时是不曾为人们所充分料及的;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实与作为舶来品的律师职业的原生环境并不一致。这就决定了中国律师业宿命地会在波折、坎坷与探索中前行。20多年来,尽管  相似文献   
26.
诉权辨析     
自罗马法时期以来,诉权一直成为传统民事诉讼法学中争论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十九世纪德、奥等国中,围绕诉权的内涵、性质等问题,民诉学者们各执一端,互相驳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这些派别的观点大致不外两种:一是从抽象意义上揭示诉权,认为诉权是与实体权利无涉的纯粹诉讼权利;一是从实体意义上说明  相似文献   
27.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28.
29.
近些年,社会各方面对司法的抱怨与诟病以及司法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的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司法在维护诚信方面的力度不够。如果司法在诚信维护方面不能有突出的建树,其公正性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的认肯。为此,在当前以至今后较长时期中,应把维护诚信作为司法审判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取向。要在推动立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  相似文献   
30.
顾培东 《法学研究》2014,36(1):29-42
近十余年来,在法院现代化、正规化、规范化建设过程中,人民法庭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然而,我国基层社会纠纷的有效解决正逐步凸显出对人民法庭功能的需求,人民法庭自身的条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重新审视人民法庭的地位与功能,把适当增加人民法庭的设置,合理调整人民法庭的区域布局,充实人民法庭的审判力量,强化人民法庭的功能,作为我国基层法院当下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路径。这既可以从S省P县法院相关实践中部分得到证明,更可以从司法辖域的相对限缩、人民法院发展的主导思路以及基层法院审判工作主要特性等三个维度得到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