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84篇
中国政治   142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宗教仪式是充满象征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许多自然之物成为达成人与神沟通与交流的媒介。本文试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例,阐述水在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它引导人们从"此岸"到达"彼岸",从世俗踏入神圣,完成了与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372.
"9*11"事件后,"基地"组织已由原来的线式管理整合为模块化管理,"基地"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象征着全球恐怖袭击中的一种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3.
时装的概念是相对的。“时装”是一个复合词,就本意讲是具有时间特征的服装。如果将它作为一种社会事物放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去认识的话,应该是指在一定时期(时间)、一定区域(空间)出现,为某一阶层(人)所接受并崇尚的服装款式、色彩、纹样、着装方式的综合事象。  相似文献   
374.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375.
《世纪桥》2008,(12)
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彩票》用巧妙的手法,深刻地剖析了潜藏在人们灵魂下的凶残本性。  相似文献   
376.
楚艺术凤鸟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鸟是楚人的祖先崇拜物,本人剖析楚人尚风的渊源,分析楚凤鸟图形的自由精神与内涵,并与现代艺术作比较,而得出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377.
鼓楼是侗寨特有的建筑,其整体外观雄伟壮观,装饰艺术工艺精湛,是侗族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中体现。侗寨鼓楼如塔似阁,其造型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鼓楼的装饰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从侗寨鼓楼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符号、装饰题材和装饰色彩展开论述,探析侗寨鼓楼装饰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78.
侯利文 《求索》2023,(4):129-136
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治理是居民日常生活和制度实践耦合互动的过程。治理绩效的实现需要以社区民情作为基础。民情作为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基础性力量,涵括组织体系和象征规范两个维度。非正式制度是民情基础的当然构成。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中,正式的制度执行与非正式的制度配合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建构与转化,党建引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整合性制度设置。在保持开放和吸纳民情的基础上,党建引领通过情感治理建构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参与治理的组合力,继而实现了对生活世界中垃圾分类的有效治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需要正式制度不断调整其功能发挥的条件、形态并实现与社区民情基础的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379.
底层文化资本为底层子弟突破文化再生产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它本身却隐含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道德陷阱:它承认了标准化的高考制度逻辑但并未注意到社会互动中的资本合法性问题;它在打破精英主义秩序的同时又落入了另一种“底层精英主义”;它丢失了社会学的批判本性,为现有的价值分配规则“唱赞歌”。底层文化资本若想真正挑战教育阶层流动的理论与现实,则需将“底层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考虑在内,即构成一种能够在互动中获得承认的资本,并在现有的象征秩序中争取一席之地。在底层文化资本研究中引入象征资本的解释机制意味着关注了底层文化资本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在这个意义上,底层文化资本研究宜迈向评价社会学的视角,在评价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进一步考察底层文化资本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