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55篇
世界政治   8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8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110篇
中国政治   183篇
政治理论   42篇
综合类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菅直人内阁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逐步改变鸠山内阁的对外政策:完成防卫大纲修订,提高对华防范,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和构筑制约中国的地区联盟;在经济上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菅直人内阁成立后即想改善日美关系,钓鱼岛撞船事件为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的对华外交讨论,反映出日本在中国国力上升形势下重建对华关系的思考,即加强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同时在经济等各领域开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52.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朝鲜在摆脱与清王朝之间藩属关系的同时又陷入了日本侵略势力的魔掌。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朝鲜终于挣脱了日本的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自主。然而,1954年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无果而终,无情地宣告朝鲜半岛又进入了南北分治时代。当新的甲午年来临之际,回顾前两个甲午年朝鲜半岛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将会为我们客观认识和妥善处理当前朝鲜半岛问题,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3.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4.
孙如新 《学习月刊》2014,(15):37-39
目前中日关系全面紧张:高层对话受阻,民族情绪升温,舆论大战升级,经贸往来降温,军事紧张加剧,擦枪走火危险增大……可以说,中日关系已经跌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点。那么,中日关系为何如此紧张?日本缘何屡屡侵犯中国?中日能否避免一战?  相似文献   
55.
朱高正 《台声》2014,(1):21-21
<正>2012年4月,从时任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表态要"购买钓鱼岛"开始,尔后又有前首相野田佳彦抢先执行钓鱼岛"国有化政策"之后,中日关系自此日趋恶化。前段时间,中国大陆公布东海航空识别区,因有部分海域与日本的航空识别区重叠,复引起日本政府强烈反弹。就在2013年岁末,安倍晋三担任首相届满一周年之际,不顾各国反对,悍然前往供奉着14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这一连串争端,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将来可能酿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相似文献   
56.
试析中日两国冲突与纷争的历史问题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关系恶化是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在对外关系层面上的突出表现。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历史问题"成为中日两国冲突和纷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安倍等保守派政治家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历史不加反省的"肯定"和翻案,演化为在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下悍然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政治右倾化行为,其错误的历史观大有破坏中日关系、毒化日本社会及外交政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7.
文化与国际信任——基于东亚信任形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信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两大路径提供了信任生成和变化的不同解释,但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国际信任的文化理论解释.文化与国际信任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议题,即作为影响因素和背景的文化如何影响信任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作为文化变量和理论的信任的特性是什么.借鉴中国社会心理学关于文化信任的研究,本文提供0种国际信任的文化模式,探讨同质性、关系基础和关系交往三种影响变量如何产生身份性信任和交往性信任.冷战后中日和中国—东盟国际信任的生成过程表明,国际信任的形成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选择过程.其中,由于关系基础未得以改善,中日始终受困于先赋性不信任,而中国—东盟之间的国际信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倾向于特殊信任而非普遍信任.文化与国际信任研究揭示的是国际信任的社会逻辑,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中国对外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8.
许以民 《传承》2011,(15):66-67,73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基本走势必须改变。为此必须做到:中国迅速增强国力,并进行恰当竞争;日本正视历史、真诚悔过、珍惜中日和平;建立稳固、成熟、完善的政府往来机制,加深政府间的相互信任;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积极作用,夯实两国交往的国民基础;日本政府必须严格恪守发展中日关系的四个里程碑性质的政治文件。  相似文献   
59.
声音     
《小康》2011,(1):14
"夫妻会吵架,甚至会离婚。但是中日间,是超越夫妻关系的,因为我们是邻国,即便吵架也不能离婚……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极少部分人,破坏友好,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60.
雷墨 《南风窗》2013,(18):76-78
安倍把改善中日关系的路径建立在"强化与周边邻国合作、遏制中国抬头"的基础上。但地区现实表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不可能建立在"异化"中国的基础上。没有在今年8月15日当天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心中的"遗憾"又多了一分。去年8月15日,沉寂5年再度竞选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曾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表示"为先前担任首相时没能参拜感到痛憾至极"。事实上,真正值得安倍遗憾的是没能像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时那样打开对华外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