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规范。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性是依据自身实力的角色定位,但这种客观角色定位常常被国际社会错误领会和认知,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角色的主观建构与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定位有很大的偏离,从而造成中国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角色紧张和冲突。“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与这种偏离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些错误认知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过去的国际角色和现存国际体系评判的固化,这种固化忽视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国际角色的不稳定性,也忽视了中国国际新角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52.
普京中兴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京执政三年来,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措施,改变了俄罗斯独立以来地方势力坐大、寡头为所欲为的局面,理顺了同国家杜马的关系,确保了政局稳定;经济上,谨慎地推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打击影子经济,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外交上,以国家利益为重,实行东西方并重的外交政策,大力拓展外交空间,全力以赴地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从过去这三年的施政绩效来看,俄罗斯已经迎来了一个“普京中兴”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3.
NGO与国际社会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国内社会一样,国际社会也处于不断的转型之中,国际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同质分化和异质整合的动态过程;当今国际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特点是NGO国际网络的形成;NGO是国际社会分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对国际社会具有整合的功能,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NGO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层次发挥着相应的治理功能,NGO的宗旨在于谋求可持续发展,其治理功能是有效的,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治理绩效又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54.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中来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宣布独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给五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根本好转,相反,五  相似文献   
55.
俄白联盟一直步履艰难,特别是"9.11"事件后,随着俄美、俄欧关系的不断升温,俄白关系受到极大的中击.近来,普京对俄白一体化进程骤然提速,这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由于俄白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犹存,并且在如何建立俄白联盟问题上分歧明显,俄白一体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不过,不管其前景如何,它都将对未来的欧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57.
胡键 《行政论坛》2023,(2):29-37
“元宇宙”概念首见于30年前的美国科幻小说,但最近在学术界却突然火爆起来。“元宇宙”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与“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互联网”等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元宇宙”作为一个思想与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并不是平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而是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交接和深度互动的特殊虚拟空间。要理解它则必须要回到“轴心期”,因为迄今为止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技术成果,都是“轴心期”思想产生的长波效应。在“元宇宙”空间中,既有“不确定性”风险,也有“确定性”风险。不过,这两种风险都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对“元宇宙”的治理、对技术本身的治理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知识的创新,既要防范技术引发物欲泛滥,更要防止技术“利维坦”出现,防止人沦为技术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