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从传媒伦理看科技与人文的互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技文化领域,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社会现 象,一方面电视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之中。但另一方面,电视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以至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朋友亲戚间缺少经常的必要的交流和谈心。人际关系的疏远成为现代社会令人关注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62.
人类社会进入新千年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媒介技术的进步,人类可利用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其中尤以互联网的使用增长最为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结论称,截至2008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达约2.53亿,从而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1]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其即时、互动的特征为广大网民所接受和喜欢,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互联网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迎接和应对来自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3.
在人际传播中,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人的感官和肢体的利用有所侧重,其中,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利用了手和眼睛。网络人际传播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手作为其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的主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传播也束缚了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应发展"具有人性的"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技术,实现手的解放。  相似文献   
64.
65.
曹彦  周惠霞 《学理论》2009,(6):66-66
传播媒介的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也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任何一项舆论宣传工作,都担负有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两种职能,两者是有机的整体,相关的两个方面共同起着扶正祛邪作用,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6.
王茹 《两岸关系》2007,(9):15-17
一、台湾地下电台状况地下电台就是未登记、没有执照的电台。台湾调频(FM)电台中合法电台电波位置的小数点一般是奇数,如果是偶数,通常就是地下电  相似文献   
67.
随着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 ,知识经济已日见端倪 ,作为人类信息文化的传播者之一的杂志编辑们应当审时度势 ,正确认识与把握知识经济 ,充分认识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杂志地位与作用 ,调整编辑意识 ,适时增加时代意识、市场意识 ,充分发挥创新意识 ,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相似文献   
68.
李秀金 《理论学刊》2004,(2):107-108
市场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方面,也促成了文学场域各种权力关系的分化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现代传播媒介是对当代文学场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话语力量。场域是权力运作之所,现代传播媒介话语介入文学场域不仅影响到文本阅读,也对文学写作产生了影响。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对当代文学文本特征的变化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9.
互联网是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不但使大众传媒的水平有了技术上的飞跃,也开启了传播观念和模式化的崭新思维空间.跨媒介传播现象从网络出现以来迅速发展,跨媒介传播将不局限于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而可能被充分利用于大众传播领域,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0.
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事关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建设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