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9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1.
日本政府在2001-2002年制定了新的节能技术发展战略,强调“以‘需’为本”的战略思维,立足于民用、运输、产业等跨部门的节能需求,大力加强战略性的技术开发和普及,形成从提出课题到加以解决,从基础技术开发到应用、普及、波及的“一以贯之”的技术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62.
2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国会答辩时放言,他对靖国神社内供奉的甲级战犯“没有抵触感”,而且他“对于甲级战犯的问题根本不想说长道短”,虽然“周边国家一直要我这样做或那样做,但我不打算改变我一贯的想法”,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参拜。在其后会见日本记者时,小泉再次重复了他的这一态度,并务必请邻国“理解”。  相似文献   
63.
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得“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64.
东亚将走出“孤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首相小泉年初出访东南 亚五国,把如何加强日本 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作为重要议题。尽管日本国内外媒体报道说,日本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对话,带有明显的同中国“竞争”、“对抗”的意识,但是,这种主观上的竞争、对抗意识的背后,或许正是东亚地区走向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使然。 东亚地区——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方兴未艾的世界性潮流中的“孤岛” 至2000年,WTO统计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已增至  相似文献   
65.
一张正在号啕大哭的伊拉克儿童的脸映现在电视屏幕上,他的眼神里饱含着对这场正在吞噬越来越多人命盼战争的极大恐惧。 这是一幅令全世界人们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历史性镜头,它将成为这场被美国前总统卡特描述为“文明国家历史上几乎没有前例的行动”的美伊战争的历史性象征。  相似文献   
66.
吴邦国委员长9月10日结束了对日本为期一周的访问。这一次高层出访东瀛,向日本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讯息,即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将一如既往地奉行对日友好政策。 正如吴邦国所评价的,中日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好的。在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友好合作  相似文献   
67.
68.
69.
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