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457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梁衡 《新湘评论》2011,(8):46-47
这是一本尘埃落定之后的人物散文集。 尘埃的定义是什么?我没有去查词典。通俗的理解,一是表面,二是很轻,三是多余,轻附于表面的多余之物也。生活中有尘埃,如桌子、地板上的尘土,所以每日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庭除。还有一种是历史的尘埃。  相似文献   
82.
(一)近读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赵一曼受命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时,孩子才出生不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烈士抱着孩子的那幅照片和那  相似文献   
83.
梁衡 《新湘评论》2009,(3):46-49
本期“岳麓讲坛”我们为您连载的是本刊顾问梁衡《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兼论“实事采是”的阻力与动力》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84.
梁衡 《当代贵州》2009,(4):52-52
被称为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的改革开放30年,无疑将作为共和国的"中兴"史载入史册.相信以后许多史家会来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其中原因诸多,"文革"教训,时势使然;人民意志,时代潮流;时势造英雄,小平来掌舵等等.所有这一切,当然都是多难之后兴邦的因素.但像一切领袖的成功一样,邓小平自身的性格、意志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他坚定果断,敢于坚持己见.  相似文献   
85.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86.
1983年,我在山西农村采访,听到农民夸奖党的政策:“今年的共产党最好!”这句话乍一听好像逻辑不通,但细想之下却深刻之极,20年来一直响在我的耳边,总觉得有咀嚼不完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这是群众在催我们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群众的这句话就是用“时刻”这把尺子,以“年”为计,一段一段地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时刻也不要忘记身后有多少百姓明亮的眼睛,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痛痒,感知他们的疾苦。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相似文献   
87.
记者的身份是多重的。多重的身份决定了社会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多重的:作为一个公民,记者要遵守法律,要有公德心和同情心;作为一名党员,记者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群众有危险时,要挺身相救。不讲公德、没有起码的政治觉悟,职业道德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8.
梁衡 《新湘评论》2010,(4):36-39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合作关系。两人才华出众又风格各异,长期合作,又和而不同。毛大气磅礴,开天辟地;周缜密严谨,滴水不漏。毛于党于国,功比天高,但又难免霸气逼人,后又铸成大错:周为国为民,竭尽绵薄,总是隐忍负重。于是在长期的斗争与合作中,就有一种怪现象,党外朋友与毛拍案相争者有之,如马寅初、梁漱溟;党内高干与毛据理相抗者有之,如彭德怀、张闻天。而自遵义会议之后,周作为毛长期的实际上的第一助手,无论毛如何行事,都唯命是从,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89.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7):48-48
创造性就是在大量阅读、积累、思考、批判之后与自己实际的结合,关键是找这个结合点,而这个点往往正是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90.
这个题目是我读初中时,在《人民日报》上见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自列宁的话意,说我们谈话、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板着面孔?就是严肃的真理也可以笑着来谈.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题目,因为天天读报,特别是读言论时,看到的仍是板面孔多,笑面孔少.所以在参加了一次关于言论的评奖活动后,又拾起这个少时的旧题想再做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