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因其庞大的数量、宏观的全球视野、不断增强的作用和强烈的道义性成为世界政治领域内十分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行为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主权国家,但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各种结构性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制约其全球影响力的发挥。面对这一国际政治现实,崛起的中国应在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促成同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的轮廓日益显现.在全球治理中,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都是重要的行为主体.联合国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合国正在着力改进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从长远看,非政府组织是联合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但不可能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近二三十年来, 国际非政府组织因其庞大的数量、宏观的全球视野、不断增强的作用和强烈的道义性 成为世界政治领域内十分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行为 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主权国家, 但是, 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各种结构性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制约其全球影响力的发 挥。面对这一国际政治现实, 崛起的中国应在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 以积极稳妥的方式促成同国际 非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儒文化中和谐意识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俊 《创造》2003,(10):46-47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特殊而显赫的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的获取,得力于儒学作为"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正是因为承沿了深厚的儒文化传统。所以,当我们面对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建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时,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它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初,维护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成为历史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面对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以中国的自信和智慧,冷静回应中国外交面临的世纪课题。中国已建立战略伙伴式的国家间关系模式;积极发展同作为地缘战略依托的周边国家关系;不断调整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全面参与多边外交等。这建构了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外交思维和行为模式。中国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同时也在缔造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日本人权外交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比如2005年12月日本内阁决定设立“人权大使”,2006年6月日本参议院以多数票赞成通过《朝鲜人权法案》,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系统考察日本人权外交可以发现,它深受日本社会文化、历史、战略和国际环境影响,表现出明显不同于美国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日本人权外交流变、特征和原因的分析,认为日本人权外交政策正在从模糊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朝贡—册封"秩序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态,是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秩序衍生出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规范和制度,构筑起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一方面,作为区域内压倒性大国的中国无意打破现状,向"天朝"之外做体制性经营,从而维持了东亚地区国家间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朝贡—册封"秩序的扩散,为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固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东亚区域意识兴起、区域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相应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领导人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国的发展,适时提出了新的外交理念.人类跨入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外交顺时达变,与时俱进,提出了新世纪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