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印尼中国观的演变对中国和印尼的双边关系乃至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以来,印尼的中国观从负面向正面方向演变。这种演变与印尼自身的民主改革、中国国力的提升与中国和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密切相关。未来印尼的中国观将受到投资因素、跨国人口流动因素和美国因素等影响。而密切政治对话、强化社会人文交流和有序引导中国企业的投资将是保证未来印尼的中国观正向走向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机遇论”的转变。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直接影响俄罗斯对华外交政策的制订,未来俄罗斯对华政策的主线将是平衡策略下的互利合作,友谊与合作将始终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4.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印度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真实。1959年前后,印度人的中国观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变,近年来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变。印度人的中国观,主色调从近代的朦胧与美好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认知,变化是显著的。印度人中国观的变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前中印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或"认知失衡"等严峻问题,双方应以加强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方式,消除相互认知中的各种误区,培育新型的中印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的速度加快,印度日益重视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印度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中印经贸合作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总体而言趋向理性和客观。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为代表,海外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跨国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强调这一视角的转向,对于理解人员、资金、货物、思想等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流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网络具有特殊意义。①然而,不可避免地,"跨国主义"视角,"正如其他创新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对当代中国研究的基本脉络,然后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机构的分布、研究人员的构成,以及研究观点的异同,等等。最后,对美国对华决策的基本程序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