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世界政治 | 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篇 |
法律 | 188篇 |
中国共产党 | 11篇 |
中国政治 | 21篇 |
政治理论 | 8篇 |
综合类 | 5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1):37-44
信用证欺诈,是指信用证受益人在根本无货或者质量低劣无法交货的情况下,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伪造符合信用证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单据,从开证行骗取信用证项下货款,从而使开证申请人遭受经济损失的行为。开证行如无证据证明信用证项下单据是受益人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伪造的,目的是从开证行骗取信用证项下款项,且该伪造行为已经给开证申请人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不能援引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拒付信用证项下款项。 相似文献
3.
毛毅坚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3):78-79
信用证是最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然而屡屡发生的信用证欺诈行为却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欺诈的主要受害者,其中就包括中国。因此,必须寻求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以期为国际贸易实践中有效防范信用证欺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信用证以其高效、快捷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重要的支付工具。然而,作为信用证交易中心环节的银行审单却由于标准的分歧和争议致使信用证的拒付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信用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以审单标准的四项主要原则,即表面相符、单证相符与单单相符、严格相符、合理谨慎为线索,结合立法、惯例与实际案例,尝试性地对审单标准予以较为细致的考察和剖析。 相似文献
5.
6.
7.
作信用证诈骗罪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违反有关规定 ,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利用信用证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既包括自然人 ,也包括单位。境外公司、企业针对我国的银行或者公司所实施的信用证诈骗行为 ,视为自然人犯信用证诈骗罪 ,对其直接责任人员按自然人犯信用证诈骗罪定罪处罚。主观方面 ,本罪只能是出于直接故意 ,且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客观方面表现为刑法第 195条规定的 4种情形 ;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于信用证的管理制度和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8.
马伟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1,(2)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一种方式,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其最大优点即在于它以银行信用作为保障,通过与基础合同的分离,凭符合条件的书面单据作为付款条件的方式,使之成为对卖方有保障且非常便捷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之一。最大限度的保障信用证的独立抽象性也成为各国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然而,固有的机制漏洞也给不法商人下了欺诈的可能。本文试从信用证欺诈的理论框架入手,探究欺诈例外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条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宏观把握的和微观的深入对欺诈例外原则进行梳理和论证,使之明确化、法定化,最终达到权尽其用,定纷止争的制度功效。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对信贷欺诈行为的刑法规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增设了虚假信用申请罪。新增本罪是为了解决金融诈骗罪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需要问题,即如何解释金融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横向比较德国和美国信贷诈骗罪的立法情况,纵向比较《刑法修正案(六)》前后我国信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对UCP500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无实际意义条款的取消、新概念新定义的出现、单据处理及其遗失后的风险分担和可转让信用证的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并说明了UCP600中存在的几点不足。本文通过对UCP600较之UCP500的一些新变化做初步的研究与探讨,旨在方便使用者在实务中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