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7篇 |
世界政治 | 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8篇 |
法律 | 5篇 |
中国共产党 | 11篇 |
中国政治 | 43篇 |
政治理论 | 15篇 |
综合类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引子生命之树漫长却又短暂,茫茫人海之中,潮起潮落之际,有些人之间会宛若前赴后继扑上海岸的浪花,有瞬时交集,便又消逝于无痕。这种微妙的关联,或许是如小概率事件般无意之邂逅,但结合其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却又可以作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历史解读。有念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以学术散文之笔法,挖掘法学圈外的两位广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俄国汉学研究史可以发现,俄国的汉学研究基地——俄国科学院在汉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圣彼得堡艺术科学院作为俄国科学院的前身,从18世纪汉学学科在俄国确立之日起便开始参与俄国汉学研究,其研究涵盖汉学学科各领域,并在汉学引进、汉学教育、汉籍收藏、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设立以来,圣彼得堡艺术科学院就具有... 相似文献
3.
潘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2):117-121
在英国汉学史上,尽管马礼逊早就寻求在牛津或剑桥建立像欧陆一样的专业汉学教席,但实际上迟至1875年,理雅各在牛津就任,才标志着英国汉学正式走上专业化、学院化的道路.论文从原始文献出发,探寻牛津汉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各方阻力和推动力量,分析理雅各与牛津大学汉学讲席建立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19世纪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英国设立汉学席位可能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法国是欧洲汉学研究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积淀沉厚,多年来在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其代表人物之多,研究领域之广,门类之繁,成果之众,影响之深,都值得称道。而近年来,法国汉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之上,合理吸收外来资源,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长处,由此开拓了新道路,创造了新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推介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接着从文学与哲学两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大致面貌,各领域中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研究手法与创作特点等。本文的第三部分还将介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几所汉学研究机构,其办学宗旨、研究特点、运转机制等。本文最后将为读者简单介绍现今法国汉学界最具权威的几种期刊,在对此一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的分析与讨论中,或可让读者了解法国汉学研究者们的思维视角与研究动态,从而对整个汉学研究现状有一个更丰满具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二是儒释道三学 ,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 ,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 ;同时 ,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邻居家的一位日本大学生土屋经常来拜访,客气地向我请教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问题。奇怪,土屋最大的爱好是开着摩托车满街跑,怎么可能去研究这些呢? 相似文献
7.
板垣征四郎,1885年1月23日出生于日本岩手县岩手町沼宫内的一个士族家庭。他的祖父板垣直作是藩主讲师,神道教徒,在明治维新时隐居乡野,潜心研究汉学。父亲正德也是个神道教徒,曾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兼任川原家政女子学校的校长。板垣自幼随祖父母生活,从4岁起,视他为掌上明珠的祖父就亲自教他学习汉学。板垣征四郎日后成为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之一,与祖父对他幼年的汉学教育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施雪华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3):4-15
文章在厘清汉学和中国学的联系和区别、汉学和中国学在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外中国学的地区和国别特色,进而对目前国外中国学的问题加以探索,提出了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阐述了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的走向与动力。 相似文献
9.
10.
始于明末清初的以刺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活动,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礼仪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东学西渐之门。这种最初纯粹观念性的争论,从宗教界扩大到思想文化界,成为18世纪以来西方热衷于中国文化研究的源起。其后的二百余年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中国勇敢的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新世纪,尤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