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美国一国独大的现存国际秩序下, 不做挑战者也不做追随者应是中国大国外 交的原则。它的着力点是努力培育和营造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这既包括在现有多边国际机制中 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正当性, 在大国间健全联系机制, 也包括努力培育新的安全机制及相 互协助。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相切点。中国外交应在培育区域安全机制和加强区域 经济合作中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依存和安全信任。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伴随中国社会力量的成长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民意已经逐步走向中外关系的前台。中国民意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及在中外关系演变中的角色和地位,逐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学界主要从民族主义和内政外交两个视角着手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对中国民意与中外关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横向系统性研究、纵向历史性研究以及启示性、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王朝结束,这期间中国的外交体制以及中外关系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而这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之前"交涉与决策相分离"的外交决策局面结束了,中枢外交决策机构也由军机处变为总理衙门。中外关系的发展较之前相比,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总理衙门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适应了中外关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肖宪 《思想战线》2005,31(4):17-21
开展和平外交,是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和活动.郑和船队尊重各地习俗,礼待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平等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相似文献   
5.
文明与文明、国与国间有不同程度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这种互动关系越是密切。在较发达国家与较不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具有更大的影响。不过,发达与不发达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领域与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某时段与某领域的发达,不等于在所有时段与所有领域的发达。因此,较发达国家与较不发达国家间的互动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近代中国由自尊自大的"天朝上国"到屡受列强欺凌的弱势国家,再由近代民族主义与革命浪潮的兴起,到完全国家民族独立的实现,并迈向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过程,充分说明了文明与文明、国与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  相似文献   
6.
1941年,中日战争僵持之际,苏、日两国于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签订,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民众也没有置之度外,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民众舆论的配合下,中国政府经过交涉,终于弄清了苏联签约的真正意图,明确了以后的外交方向.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 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反苏运动,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反苏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军队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8.
世纪首岁国际形势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等重大或突发事件频仍 ,显示 2 0 0 1年国际形势动荡加剧 ,反映出冷战后 10年积聚的某些矛盾有所激化 ,推动各国不同程度地调整安全观念、对外政策与相互关系。世界战略格局经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因主要国家战略反思与政策调整有限 ,国际反恐斗争与传统权力政治竞争相交织 ,主要战略关系和国际安全形势充满极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刘冲  阎梁 《亚非纵横》2010,(6):54-58
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一书,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学者新近出版的一部运用事件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的著述。该书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外关系的发展情况,覆盖了几乎所有对7组大国关系有影响的重要事件,根据记录绘制了中外双边关系曲线,得到一系列有意义和启发性的分析结论,并建立了一个庞大完整的中外双边关系数据库。这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有待后来者继续挖掘,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不仅存在着西北丝绸之路、东南海上陶瓷之路,而且还存在着中外钱币相互流动的“钱币之路”。钱币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各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从钱币之路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通道本质上是包括“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钱币之路”等多种复合型文化形态。钱币除经济职能外,还另有文化职能。中国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不只是“要素刺激型”,更重要的还体现出“整体拉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