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93篇
  免费   514篇
  国内免费   83篇
各国政治   615篇
工人农民   285篇
世界政治   180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71篇
法律   7435篇
中国共产党   10110篇
中国政治   14945篇
政治理论   3462篇
综合类   466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443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710篇
  2020年   1237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447篇
  2016年   871篇
  2015年   1761篇
  2014年   4749篇
  2013年   3294篇
  2012年   3712篇
  2011年   3913篇
  2010年   3619篇
  2009年   3083篇
  2008年   3561篇
  2007年   2362篇
  2006年   2790篇
  2005年   1899篇
  2004年   1181篇
  2003年   971篇
  2002年   1333篇
  2001年   1162篇
  2000年   751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即资本流向全球、在全世界扩张蔓延的历史。在此历史过程中,造成资本积累的空间矛盾与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不断加剧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态空间的占有与剥夺。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本全球化的生态风险挑战,甚至陷入资本权力构筑的生态陷阱。面对全球化浪潮与资本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拒斥资本,但也不能对其听之任之,应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设立生态门槛,限制和导控国际资本;聚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之力,构建国际公认的生态话语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在持续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在国际法规、制度层面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治建设的新理念,致力于为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层面,中国主张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法规为准则,倡导创设民主、科学、公正的国际良法,统筹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全球良法善治提供方向指引。在实践层面,中国不断提升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在国际立法方面,而且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人权保护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了国际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合作机制的创新,成为国际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关于国际法治立场观点的提出,构成国际法治建设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中国提升解决国际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促进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七日谈     
《新民周刊》2022,(34):36-36
壹作为拥有最强大网络技术实力的国家,美国应立即停止对他国进行窃密和攻击,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日前,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了关于西北工业大学遭受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的调查报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  相似文献   
5.
由政党、国家、社会三大主体权力非均衡性推演出的“非对称互动”治理样态,是“政党—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深层意涵,能较好阐释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模式。由于“非对称互动”构成了乡村社会复杂多样的治理形态,再加之皖南S乡三个村庄的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不同,故延伸出党支部引领型、行政兜底型、自组织参与型的治理模式。具有中国乡村治理本土特色的非对称互动,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的国家治理格局中,不仅理论释义和实践解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且兼具政党中心逻辑和情理兼容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强不凌弱、富不侮贫。一直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出于政治操弄需要和意识形态偏见,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涉海涉疫等各种借口对中国进行造谣污蔑和遏制打压,特别是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据其本国法律对中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所谓“制裁”,引发社会各界人土的强烈愤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大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发挥退休老支书作用,通过组建"老支书"调解团,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服务乡村老龄群众.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厚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基础上,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于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最新理论成果。如果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国家的产生与消亡、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等问题作出的科学阐释,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无产阶级专政与革命领导权、人民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以民族国家为成员的人类社会最大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全球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破除以往虚假的普遍性,重建真正的普遍性,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新的普遍性即人类共同价值。从其本质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从其产生和形成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历史地自然形成的;从其思维方式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间性不同于霸权理性的“交往理性”为核心,以“协商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从其内在结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包括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其基本内涵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文化共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共同价值的构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需要从新文化价值、新文明范式和新文化经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