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冒怀谷 《民主》2006,(1):38-39
2005年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六十周年,翻译家傅雷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缅怀故人,使我想起了傅雷与家父冒效鲁的交往片断。1976年一天,我陪父亲在上海看望画家唐云先生后,经过江苏路傅雷故居,面对灰白的墙壁上血红的残阳斑点,衬托出黄昏暗淡的色调,徘徊久之,父亲忽然感觉一丝凉意掠过心头,惘惘凄恻之情油然而生,往事如烟, 飏空而降。晚上父亲向我诉说起这位直谅多闻的诤友。  相似文献   
2.
你可能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一定熟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平战士之歌》、《纺纱姑娘》等苏联歌曲以及《友谊地久天长》、《草帽歌》、《丽达之歌》等外国电影插曲和《手拉手》、《说你说我》、《意大利之夏》等现代歌曲。尤其是其中的苏联歌曲,过去我们的祖辈唱过,今天我们的父辈和儿女们仍然在唱……只是,当有一天,一位手摇轮椅,眼戴高度近视镜的精瘦、矮小的男子出现在星光灿烂的舞台上时,你不要感到有任何的不协调,他应该得到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应该到了人们记住他的时候了。他就是与“西部歌王”王洛宾并称为我国音乐界两大…  相似文献   
3.
张伟 《人事天地》2007,(9):49-49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国民党中常委。他的绰号是“吴疯子”。单看外表,这位学问家、党政要人就令人瞠目:近70岁时,仍是一身青竹布的长衫,圆口布底鞋,旧式帽子,像极了乡间老财主。好容易等到这位昔日留学生穿西装,却是用箭袖袍套改制的,穿在身上皱皱巴巴,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4.
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陈寿朋教授的新作《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掩卷沉思,不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幅是:陈寿朋先生桃李满天下,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与此同时,他又勤奋刻苦、夜以继  相似文献   
5.
梦芝 《人民公安》2012,(1):55-55
身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家,傅雷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不但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而且再教育子女方面.更是呕心沥血。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在长子傅聪出外求学的那段时间里,他更是费尽苦心,写下许多家书。  相似文献   
6.
京人 《时事报告》2011,(5):59-61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的考生,因为英语满分、国文接近满分的成绩而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钱钟书。今天,有特殊潜质的人才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迈进名校的大门呢?  相似文献   
7.
柯柏年是国内闻名的红色社会科学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著名翻译家和我党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阅读的马列著作,很多就是柯柏年翻译的。柯柏年还主持并完成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外文翻译工作。杨尚昆在回忆录中说,“柯柏年是大革命时期很出名的老同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说过,“翻译工作,要多请教柯柏年”。  相似文献   
8.
《巨流河》是台湾著名的文学教育家和文学翻译家齐邦媛,以86岁高龄写作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的文学自传,其中写尽了父女两代人从辽宁省的巨流河到台湾岛的哑口海的家国丧乱,从而成就了一部于丧乱无常中波澜不惊的心灵史诗。该书甫一面世,就受到海峡两岸文化出版界的追捧热议。  相似文献   
9.
刘施 《法治纵横》2014,(14):10-11
近日,15位著名维吾尔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联络200多位维吾尔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永不沉默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致维吾尔同胞的公开信》,信中向全体维吾尔同胞发出呼声和倡议.表明态度和责任,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新疆的大局稳定发出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正>夏道平(1907~1995),湖北大冶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抗日战争爆发时弃笔从戎,后转任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研究室主任。1949年到台湾后,辞去公职,曾与殷海光等人一起担任《自由中国》半月刊主笔。后来先后任政治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和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