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34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法律语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光音 《河北法学》2005,23(9):155-156
模糊语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并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模糊语在法律语言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常常因为缺乏对对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不能对言语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产生语用失误,造成交际失败。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语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语用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指语言的跨文化应用。跨文化语用研究包括诸多方面,就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而言,话语的得体性应是其最高原则。礼貌原则是跨文化语用的核心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这种能力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证据可采性本身是一个英美法概念,有其英美法的生存土壤,但证据可采问题,却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由于具体的法律语境不同,我们必须遵循证据科学的规律,结合中国法治环境,把握证据可采性在中国的适用限度。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英语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语法课程中的应用,结合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商务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最后对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引言颜色词,即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特征的词类。“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①由于各民族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文化的读者中的联想和感觉自然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对颜色词有其独特的嗜好。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际的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语用失误。为了减少交际失误,笔者认为研究和探索不同民族的不同颜色习惯很有必要。本文拟…  相似文献   
7.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泉 《思想战线》2004,30(3):26-29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Web 3.0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Petri网的语用复杂性研究已逐步展开。Petri网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彰显异步并发事件复杂的相关性,对事务自身状态描述具有复杂性,实现了社会的网络化,彰显了语用主体边界的复杂性,与语用技术融合发展具有复杂性,它本身具有自组织性。以语用网为核心的全球性研究阵营已经形成,如何发展语用技术的功能成为互联网实现下一次技术飞跃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处警工作是民警警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警民言语交流与沟通又是处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分析人称指示语含义及其语用功能的基础上,对处警民警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进行了语用分析。处警民警合理使用人称指示语及其非常规用法来进行自称、指称听话人和第三者,有利于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现处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分析语用移情在汉英外宣翻译中的应用和意义,并进一步讨论移情的度及其对宣传效果的影响。认为译者对移情的适度把握应该以预期读者群和读者的动态反应为参照,以译文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文本的文化民族性,又能被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