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淑文 《前沿》2015,(1):44-48
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的背景是农民环境权受损。分析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应联系在特定制度安排和社会变迁中农民的生存际遇。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存在着矛盾选择,这意味着在农民环境行为中,既有可能产生理性的环境行为,也有可能产生非理性环境行为,这使得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存在着两重特征。一方面,出于对现有利益格局和权利制衡关系的理性判断,农民在权利维护上表现出犹豫和畏缩,在这里称其为"柔弱的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另一方面,受环境权受损程度和救济路径是否有效率影响,环境维权和救济行为力度呈现逐渐升级的趋势和进路。  相似文献   
2.
刑事案件中,自杀遗书真伪是判断案件性质的关键.民事案件中,自杀遗书真伪对揭露事实真相,认定责任方意义重大.自杀者与伪造自杀者写的遗书是有区别的,主要反映在语言内容上、文字特征上、文字整体布局上.检验时要结合案情、进行言语识别、选择符合要求的笔迹样本及特征、综合分析,系统检验.  相似文献   
3.
事实上,古含中外的法律制度,无一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这些伦理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含着道德精神,一旦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有悖于普遍而基本的伦理道德,应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富勒:《法律的道德性》,第39页,1977年,英文版)可见,法律要以基本道德为基础,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添加变造文件检验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文 《求索》2007,(1):109-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弥补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缺陷与不足,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但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部法律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高校"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难以收到好和教学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实现教学针实效性方面下功夫.本文是作者关于提高新形式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高校“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实现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本文是作者关于提高新形式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认为,签名真伪决定了文书真伪.司法鉴定实际工作中,事实上签名真伪与文书真伪并不是等同关系.利用真签名伪造文书有许多方法.由于签名真是书写人的笔迹,因此在利用真签名伪造文书的实际鉴定中,鉴定人往往忽视系统检验,从而作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鉴定结论.在检验中,应充分根据利用真签名伪造文书不同方法出现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案情分析法、细节特征比较法、图像软件分析法、仪器检验法、系统检验法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还应注意受理案件时的材料是否为原件;案件情况中双方当事人矛盾的焦点;签名是真签名还是摹仿签名.  相似文献   
9.
李淑文  李彩丽 《前沿》2012,(15):114-11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批判与反思,我们在兼顾人与自然关系、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国际环境责任的前提下,还应该关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冲突问题.社会强加于弱势地区、弱势群体与其环境权利相比过度的环境义务和环境负担,实质上是一种环境不正义.在环境正义视域下鼓励环境赋权是化解环境矛盾冲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淑文  任大鹏 《前沿》2010,(17):55-60
环境危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们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关注人类滋生的环境权益。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环境危机具有特殊运行轨迹,较之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为危机的重灾区,较之于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累累成果城乡结合部及广大农村地区为危机重灾区,较之于富有社会阶层贫困人口为重灾阶层。于是,相对于强势企业,弱势公民的环境权保护纳入理论视野。然而,从公民环境权保护的问题意识出发,环境权保护面临着冲动的情感视角与难解的权利冲突的困境。要做到将环境权变为法定的、切实受到保护的尸体权利,需破解环境权与发展权、环境权与资源权的权力冲突,对环境权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