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4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69篇 |
工人农民 | 13篇 |
世界政治 | 160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28篇 |
法律 | 1214篇 |
中国共产党 | 1081篇 |
中国政治 | 1326篇 |
政治理论 | 607篇 |
综合类 | 9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415篇 |
2013年 | 381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414篇 |
2010年 | 425篇 |
2009年 | 447篇 |
2008年 | 425篇 |
2007年 | 299篇 |
2006年 | 281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莺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5(3):58-60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宝库中,民本思想是其中最为精粹的部分之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以民为社稷之本,以民众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与标准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与学说的总称。民本思想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尚书·盘庚》中就有“重我民”之语。西周政治家周公吸取商亡的教训,提出了“用康保民”的主张,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了商周以来的民本思潮。自此以后,经汉代贾谊、唐太宗李世民,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包拯、张居正、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无不强调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孙中山更是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是由一系列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必须永远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民本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本位的理论基础涉及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个人、社会之论辩及其对法本位的影响,涉及中国经典理论中民本思想的演进、超越与民本位的奠定,以及法学方法经典理论与公私法本位的确立等。社会和个人主义理论范式早有先驱。在自然法理论中,个人主义的实质是呼唤个性解放、独立和自由。狄骥运用他的社会连带理论猛烈攻击“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的观念。社群主义批评个人主义的主张导致忽视国家维系的良善生活;权利本位正如自由一样,只可能是相对的,应当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始于与神本相对峙,而终于与君本相对立。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新超越,也为权利本位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这股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其中既有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这股思潮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须予以分析和批判。这里我们重点从国际因素的角度,提取和“淡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通过着重梳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本质以及它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济,民有、民管、民享是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民本经济的本质特征。民本经济有宏观和微观两层涵义。民本经济范畴的确立,使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呈现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首先从人权的价值论、人权的规范论及人权的事实(实证)论来阐释人权,以求展示人权的不同侧面。在人权的价值论中,考察了人权的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并揭示了人权价值内含的三个信念:人的共同性与多样性、人的平等、个人自治理念;在人权的规范论中.分析了人权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对人权内容的分析,主要借助于霍菲尔德的权利分析框架;在人权的事实论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了人权现象作为一种事实在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内在基础。最后,基于对人权的上述理解,反驳了关于“人权谎言论”的观点。揭示了人权的人性关怀与对现世的意义,从而又反过来深化了对人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姜芳 《党史博采(理论)》2005,(11)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除具配合政治基础的因素之外,应当具有其主体独立性。然而在“文革”这一特殊环境中,文艺却走上极端,成为了纯粹的政治符号。本文试从文艺理论思潮及文艺创作角度,浅析在文革时期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同构关系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10.
毛泽东当年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并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大关系";到第二代领导核心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社会全面、协调进步与发展";再到第三代领导核心形成新型工业化战略思想,是实践和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条基本历史线索。本文试图从《论十大关系》对各种矛盾的辩证思考探究对我们今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