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0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违反安保义务型保管合同责任竞合,旨在推进此案型的诉讼程序和法律效果的确定性与合理性。从宏观层面的责任竞合制度研究到微观层面的具体竞合规范协调适用研究,是民事责任竞合理论研究方法的转变。在违反安保义务型保管合同责任竞合情形下,赔偿范围、证明责任和免责条款效力是诉讼程序和法律效果确定性与合理性的影响因素,而请求权相互影响说更有利于实现影响因素的确定性与合理性。通过请求、抗辩、再抗辩的动态过程,缓和具体规则冲突形成的张力;借助融贯性理论和利益动态衡量的方法,补足民法基本原则冲突带来的正当性欠缺。如果权利人以违约诉讼主张损害赔偿,除非与保管合同约定的免责条款相互冲突,保管人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进行攻击防御,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西方民主话语凭借"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一元化"等话语攻势企图垄断民主标准的制定权和民主模式的主导权;及通过制造一系列"陷阱"理论来质疑、构想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例如国强必霸思维模式下的"修昔底德陷阱"和作为霸权稳定论思想延伸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对这些"陷阱"理论要尤其注重批判性分析。西方话语"陷阱"的认知逻辑在于以"抽象的人"为认识论原点,将社会历史的实践者与具体的实践环境相分离;且由于对认知主体的确定性把握不足,导致"陷阱"理论频发和"普世性"思维模式下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普世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人"及其所处于的历史环境为认识原点,才能走出西方的话语"陷阱",正确认识有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关于全球传播中美国角色定位的主要观点,并通过评析这些观点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去考量美国在全球传播中的影响力.作者认为关于这个论题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经验判断,或是浅层的定量分析上;而要进入心理学的层面,研究受众心理变化,使研究从外部世界进入内部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论题,我们不应预期全面把握整个研究对象,求得一个确定性答案.而应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研究局部的具体问题,获得复杂性中的某一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民间诉讼风潮以及法律庞杂化、理性化、近世化的时代变迁下,宋代士大夫形成了"争诵律令"的习法风尚;树立了"在在持平如衡,事事至公如鉴"的司法公正理念;践行了"田婚之讼,惟以干照为主"以及"金科玉条,凛不可越"的依法审断精神。实际上,即使在涉及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家产讼案中,情理亦难以颠覆法律。宋代士大夫群体的上述法律品格彰显了中国传统司法公正性、确定性的真实面相;昭示了法律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法律哲理,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乃至匡谬学界所谓古代"伦理司法"旧说,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当代转型时期"法治中国"的建设亦不乏历史的启迪与自信。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7,(2):65-84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对外决策具有明显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当前美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以提振美国经济与就业为明确目标。"交易思维"、"军人情结"、"反建制派"倾向以及漫长的"学习周期"等可以确定的特朗普个人特质、偏好与局限性,为其核心决策小圈子复杂的内部生态以及决策不确定性创造了充分空间。面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互影响下的特朗普政府外交决策,一方面未必要过早地对其具体政策路径选择作出必然性判断,另一方面也必须具有"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一切可能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6.
陈可依 《学理论》2015,(1):70-71
传统哲学分裂了知与行,只强调知的尊贵、却轻视行的重要性,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熟知哲学史的杜威为给哲学一个新的角色把目光投向了知与行之间的接缝处。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他把传统的知识即理性与被传统哲学贬低的行动结合起来,提出人的本性不在于先验性和固定性,而应在于主观能动性。他的这种对于知行关系创造性的见解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知行关系的角度浅析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7.
确定性论争是20世纪西方法理学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对法律确定性展开了激烈辩论,视域广阔,见解深刻。故有必要对这一论争进行考察,厘清脉络,辨明观点。在对确定性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辨明不确定理论对法律确定性的主要挑战,包括行为和心理分析,合法性困境,认知困境。为回应挑战,出现了规范确定性和程序确定性两种不同路径,展现了法学理论对确定性的不断追寻。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Maxeiner运用比较方法重申了法律确定性是形式法治必然要求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张涛 《学习月刊》2014,(14):64-65
无论是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给出的以“实体”为基本本体预设的宇宙图景.还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给出的以“场能”为基本本体预设的宇宙图景.都试图给我们呈现一个确定性的宁宙。当时科学家们大都坚信:“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或不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学说囿于西方韦伯"类型学"的研究范式而偏颇地认为:中国古代亲属间财产诉讼调解的准据全是儒家的宗法人伦情理。然而,在私有商品经济刺激、功利思想启蒙、血缘关系淡薄松弛的两宋变革时期,由于家庭、家族中财产争讼成员个体的证据意识、依法保护财产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法官法律素养的高涨、对田宅细故的重视,致使官方调解呈现出证据定谳事实、依法调解的革新气象。上述新的变化,无疑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法律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亲属间财产诉讼调解无事实基础和法律依据之伦理"类型学"错误认知模式的一种有力纠偏。从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出发,坚持论从史出的治史路径;以及秉持法律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研究方法,在当前法律史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侦查羁押期限由刑事诉讼法作出规定,而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对侦查羁押期限规定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法律规定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现实操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侦查羁押期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理解问题,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与侦查工作实际操作的偏差等问题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