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
中国5城市儿童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4月到2005年12月期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亚太地区儿童参与权”课题组在北京、杭州、沈阳、西宁、重庆5城市进行了有关“中国儿童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凡18岁以下的人都是未成年人。本文中使用的儿童概念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目的旨在通过对诸如“怎样理解儿童参与”、“儿童参与的领域”、“儿童参与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促进和阻碍儿童参与的因素”、“促进儿童参与的好处”、“儿童参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等问题进行焦点访…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为深入了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状况和犯罪状况,为进一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团中央权益部(中央综治委预防办)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课题研究.2010年8月至11月,课题组先后赴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北京5个省市,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本次调查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课题组深入广东省D市的企业和社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与新生代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在问卷调查中,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500份,回收5246份,回收率为94.9%.深入个案访谈新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罪犯200人.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16周岁以上在城市从事非农劳动的农业户籍人口.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头十年,对中国来说,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世纪成长发展的青年一代,烙上了新世纪的时代特征;2003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促进青年就业》的报告,对新世纪青年一代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训练有素的一代年轻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潜力"[1];同时对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赋予了更高的期望,"青年是今天——而不仅是明天的创造力量。建议不将青年人称作‘明天的领导者’,而称之为‘今天的伙伴’"[2]。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大事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恋爱与婚姻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择偶的顺利与满意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姻实践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6.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注超过了往年,他们提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迫在眉睫。在人代会上,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迈得再大一些。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指明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 相似文献
7.
DV(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是影像技术和设备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给电视纪录片制作观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且在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DV同以光学原理和胶片介质为基础的电影设备、以模拟技术和电信号转换为基础的电视设备都是完全不同的,DV纪录片具有传统纪录片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给予DV纪录片一个良好的栏目平台和传播渠道,DV纪录片一定能够取得特殊的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并付诸了实践。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先生有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陈寅恪:《陈垣敦煌劫馀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徽学之所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正是随着一大批“新材料”——徽州文书的出现而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围绕机会成本、比较优势以及经济竞争中的公平性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女性在经济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阐述了"女性不应回家"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