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喻嘉言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  相似文献   
2.
1 纵横说渊源   肝病纵横说,滥觞于仲景。《伤寒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五行生克来说明病理机制,前条“纵”为顺次相克,脾胃受病;后条“横”为逆次反侮,肺经受病。两条皆因肝实,故治法同为“刺期门”。历代不少医家认为“此二条非仲景之言”,并删此二条。但肝病纵横说,由于已载经典,势必不同程度地引发后世医家的思考和类比,并力求与临床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推衍和发挥。   阳黄患者,湿热蕴结,郁蒸肝胆,症见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脘痞腹胀,肢倦乏力,口苦干涩,厌油纳少,恶心欲吐,大便或秘结,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热重于湿者以茵陈蒿汤加味;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这是从病因入手辨证分型治疗。近代已故名医岳美中参纵横说,从病位着眼,辨证精当。他说:“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胸汤,取瓜蒌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1]。近代已故名医时振声亦曾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湿热阳黄,用后发现黄疸下降迅速,以后便广泛用于湿热阳黄。湿热阳黄,便秘腹胀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下,用茵陈蒿汤——纵;以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上,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横。一纵一横,辨治分明,证之临床,法捷效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