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0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2,17(2):57-62
文章介绍了世界级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生平和业绩 ;并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对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文章还着重论述了他的主要著作《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2,17(3):55-57
文革中奉命翻译海克尔的《宇宙之谜》 ,后经德国学者梅奈特和中国有关人士揭秘 :毛泽东主席要阅读该书 ;梅奈特语出惊人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受到《宇宙之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3,18(2):43-50
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海克尔其人 ;《宇宙之谜》的誉与毁 ;“宇宙之谜”的提出 ;海克尔和生物进化论 ;实体定律和泛神论 ;海克尔的宇宙整体观 ;一元论哲学、伦理学和基督教批判 ;海克尔《宇宙之谜》的局限性 ;《宇宙之谜》对毛泽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诸子百家对待个人和社会各有不同的态度。该文通过一些事例 ,以西方文化为参照 ,论述了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屈原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9(1):46-51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从晚明到清康熙之间在华生活四十多年,曾被任命钦天监的监正,后又险遭凌迟处死.康熙独掌朝纲后亲自为其平反昭雪.汤若望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从他身上折射出一幅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五彩画卷,<在上苍的阴影下>则是一部以汤若望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在德国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掀起汤若望热.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家     
凯茜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4):71-73
在中国安家,过圣诞节,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为中德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而贡献力量;并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为弱势群体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6,21(2):71-76
犹太家庭出身给他带来极大困扰;他的流亡法国被敌人诬为“没有祖国的家伙”;他的坚定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招致反动势力的攻击,受到迫害;作为流亡者遭到乡愁的折磨;经济上没有保障,使他常受困顿之苦;而他的身体又受到病痛的煎熬;他对共产主义的疑虑也受到批判。他的一生充满不幸和坎坷,但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颗每个侧面都放射着夺目光辉的宝石。  相似文献   
8.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4):65-70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的<智谋>一书对中国的"三十六计"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等范畴进行了考察,将中西方主流研究并不看重的中国民间的计谋"发展为一门学问.本文旨在对<智谋>作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刀切叉挑,从容将饭菜送入口中,细嚼慢咽,从不发出咂巴之声;残渣骨头也不会直接吐放于饭桌之上。在欧洲你几乎看不到有人随地吐痰,吐痰擤鼻涕用手绢或纸巾,这做派给人以文明的印象。这文明在今天已成为自然而然之事。不过这种“文明表现”绝非原本如此,天然如此,而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9(3):53-60
二战中为逃避纳粹的追杀,欧洲大批犹太人逃到自由港上海.1939年至1941年犹太人创办的德文流亡报刊相继登场,其中佼佼者当推<黄报>,其学术水平至今还为人所称道.该报主编施托菲尔是个天才作家、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出版专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在此介绍了他的生平.<黄报>中所显现出来的日本形象是施托菲尔在日本人的枪口下求真求实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