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中国政治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克尔将社会和经济力量引入对第二帝国海军问题的研究,针对传统兰克史学所遵从的"对外政策优先"原则,提出"国内政治优先"的论断。克尔在德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基础上,揭示海军扩张与帝国主义政策这两个问题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克尔的研究侧重社会史,强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克尔的研究表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书写在档案之外还应关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力量,兼顾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综合社会、文化、经济和观念诸方面并展现它们相互影响和交织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2.
赵光锐 《德国研究》2021,36(1):40-58
兰克的论著在拉丁-日耳曼大家庭和欧洲国家体系的意义上呈现了欧洲的统一性.兰克政治上的欧洲是一个封闭的由大国主导的均势体系,均势的主要价值在于抑制霸权、维护各国个性和独立.他重视国家个性,但又尽可能展现迥然相异的各民族共属于欧洲舞台.统一性中的多样性是兰克所描绘的欧洲体系的鲜明特征.兰克是明确将精神文化作为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实质性要素并清晰展现欧洲体系中的文化竞争的首位历史学家,准确地预见了 20世纪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全球时代的来临.兰克的国际体系观有其地缘政治视野上的欧洲狭隘性,但他描绘的欧洲国家体系本身却细致、完整和丰富,他的文化观念更出奇地带有一种预言式的全球宏大视野.我们不能以后人的历史眼界苛求1833年发表《论列强》时的兰克能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全球体系观.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有关欧洲一体化的思考和论说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一体化的新动力在于全球化造成的后民族格局以及需要建立世界内政的客观现实。只有建立起与全球市场相匹配的政治行动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民族国家的困境和全球性风险,而欧盟正是在区域层面进行跨国治理的成功模式。哈贝马斯的一体化思想着重于阐释欧盟的世界意义并为如何推进一体化提供具体方案。这一思想带有康德哲学的"世界主义"特征,是后民族理论向"乌托邦"的世界公民理论过渡的逻辑环节和实践性的中间步骤。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已近2年,它严重影响了吉林省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成为1997、1998年吉林省对外及对日经济合作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也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将继续影响1999年乃至2000年的对日经济合作。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止住下滑之势,再寻找扩大合作的良机  相似文献   
5.
试论局部经济圈的发展及特点赵光锐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开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展示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集团化趋势。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进程的一波三折中,在中国周围正形成若干局部经济圈引起世人注目,预示着亚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德国学界在西藏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德国的涉藏研究表明,德国将西藏看作潜在的政治联盟,纳粹的涉藏活动并没有太多神秘主义内容,希姆莱对西藏有浓厚兴趣,他是纳粹领导层中真正主导第三帝国与西藏关系的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藏在德日关系中起到某种作用。对政治人物涉藏活动的个案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一些政治人物通过自身及其政党的积极活动,"西藏问题"进入德国政治议程,由此导致了德国在西方的涉藏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德国学者通过在瑞士和印度新生代藏人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海外藏人在身份认同、宗教信仰、价值诉求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异同,年轻藏人群体内部的分化及其在"后达赖喇嘛时代"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德国的西藏研究提供了大量新信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这些研究并未超出西方学者在"西藏问题"上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7.
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众对西藏的高度关注和诸多误解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心理根源,即关于旧西藏的"香格里拉神话"。探险是二战前德国保持对西藏地区"接触"的主要形式。德国探险者制造了一个德国版的"西藏神话",并渲染了中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负面形象",深刻影响了德国公众在西藏问题上的心理结构。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性"的工作,争取利用有效方式破除西方人意识中的"香格里拉神话",告诉西方公众一个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8.
赵光锐 《德国研究》2014,(3):107-120
1938-1939年的党卫军入藏考察是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西藏考察,德国首次建立了与西藏之间的直接联系,德国人第一次进入了拉萨,获取了西藏地区数量惊人的科学资料。对西藏的强烈研究兴趣、寻找原始雅利安人在喜马拉雅地区的遗存、通过科学考察提高党卫军的声誉等因素相互交织,促成了此次西藏考察。考察同时展现了以二战为背景的德英政治关系。尽管党卫军西藏考察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当代被过分渲染和夸大,但德国人在此次西藏之行中所作的观察和记录对于国内近代西藏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光锐 《德国研究》2007,22(2):38-43
欧洲公共领域是一个欧洲范围内超越民族国家边界就欧洲人民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意见交流、沟通、讨论、辩论的空间。伴随着欧盟的制宪过程,欧洲公共领域建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制宪不仅仅是宪法的制定与表决,从更宽泛的视角来理解,它是包括了一系列议题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的欧洲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培育欧洲的公共领域和欧洲公民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用以分析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核心范畴。哈贝马斯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把“公共领域”的概念从国内分析运用到欧洲一体化研究当中,创造了“欧洲政治公共领域”这一新的范畴,并把它作为欧洲迈向真正的超国家组织的关键因素。欧洲传媒一体化运动虽然在培育真正的“欧洲媒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欧洲公共政治领域”还十分遥远。欧洲传媒的一体化本质上是商业利益和全球传媒业激烈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