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工时制度是劳动效率、劳动者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基于“适度性”的视角,对工作时间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劳资双方的博弈贯穿于工时制度演变的漫长过程,工作时间的“过”与“不及”均会对劳动者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有益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他差异性因素如性别、职业差异、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增减等同样会影响适度工作时间的确定。对于过劳问题、缩短工时的程度、灵活工时制度的运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对社会救助提出诸多挑战,表现为数字技术消解社会救助主体的真实性,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排斥进而引起数字贫困,受救助者的信息与隐私也将面临更大威胁。因应数字时代之需,社会救助法亟待在立法理念以及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变革。在立法理念层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并确立数字行政理念。社会救助法作为一部权利保障法,亦应确立数字时代的社会救助权利理念以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之实现。在制度层面,一方面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受救助主体的智慧化覆盖、救助体制的数字化变革以及救助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另一方面应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机制,救助数字弱势群体,推动数据公开、数字参与及隐私保障,如此方能使社会救助法面向数字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