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前言 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相互依存关系,经过九十年代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前,我曾通过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数据论证了这种相互行为的结构在于货物的交流。按照这一模式,假设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结构始于货物的相互行为,并形成信息共享网络(net-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共同体构想"是七十年代末日本为了适应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根据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目标,它为今后二十年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外交行动制订了一条基本方针。"构想"正在有关国家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关注。今后随着"构想"的发展,将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序言 现代世界的特征之一就是国民国家的框架正面临着失去作为人们政治生活单位的自明性。因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如欧共体的实践显示的那样国民国家的相对化在不断发展,经常爆发的民族纠纷加深了“国民国家的空洞化”,以及像外国劳工大量涌入发达国家所表明的那样,把人的多种欲望限制在  相似文献   
4.
一、亚洲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形成 1993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见《朝日新闻》社长中江利忠时谈到今后如何确立亚洲太平洋的安全机制问题,他说:“中国认为,可以从本地区多样化的实际出发,进行双边和区域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对话,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加强沟通和信任。为此,中国愿意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新华社北京8月6日发《中国通讯》)  相似文献   
5.
1993年11月15日至16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大学和韩国庆熙大学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新的合作框架”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黄宗良教授、王杰教授和张锡镇副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权万学教授。日本大学总长濑在良男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庆熙大学校总长赵永植教授和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特别演讲。有9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这次是中日韩三所大学学者第二次学术交流活动,它进一步促进了三方学者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