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发展和参与竞争的时代背景,对中国企业传统生产运营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因应对气候变化而衍生的低碳经济亦把中国企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规避挑战、把握机遇,抢占稀缺的低碳商机、控制低碳技术的制高点,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年前,美国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内战,同时派海军第7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不断轰炸我东北边境的城镇和村庄,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 对于抗美援朝的利害得失,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总起来看,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功"远大于"过","得"远大于"失 ",无论功过得失,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财富.  相似文献   
3.
"G77+中国"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谈判方,多年来为推进国际气候谈判,尤其是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气候谈判的日渐深入和复杂,中国与G77之问立场出现了分化,利益协调面临困难.尽管如此,双方合作的基础仍然存在.在后续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与G77继续维持这一战略联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更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肖兰兰 《前沿》2014,(17):14-16
配额运行机制是OPEC实施卡特尔控制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但由于受"公共物品"属性和博弈理论的束缚,其在OPEC内部的运作经常处于"市场失灵"状态。本文在探讨OPEC配额运行机制"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OPEC配额运行机制的实施进行了博弈论分析,并提出采取合作型博弈战略符合包括OPEC在内博弈双方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6.
7.
世界历史本身具有时代性,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它与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外向型发展模式紧密联系、密切相关。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趋势,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但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认知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影响及后续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CC是国际社会参与气候变化评估的重要平台,其历次评估报告都直接推动了国际气候谈判进展,也推动了气候公约的签署和通过以及气候治理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了IPCC的历次评估,参与的专家数量不断上升,参与的人员结构日趋优化。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优势亦不明显。通过长期积极参与,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促进报告遵循多样化原则,推动报告评估范围的拓展和深化,促进报告内容的客观化和合理化方面意义巨大。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科研阵地,IPCC仍将是各国科研和政治较量的重要场所,为此,中国必须努力做到积极参与、扩充文献、提升能力、掌控流程,从科学领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海地维和行动采取了更加积极、更加务实的态度,因为它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价值,有利于实现中国在海地乃至整个拉美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随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外交政策越来越务实和灵活,中国在今后参与维和行动上将会越来越注重利益价值或潜在利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历程是同期中国整体外交的缩影,其立场演变经历了被动却积极参与、谨慎保守参与以及活跃开放参与三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气候谈判立场的演变都有着内在的决定因素。气候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外交日趋成熟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