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当前,新闻舆论日益成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导向,必须发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才能在国际新闻舆论战场占据主动,引导国内外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解读中国、评价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江泽民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认真总结了十五大以来的工作,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新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实现了自由观上的革命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为人类追求自由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为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自由观,划清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界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实践的自由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的科学的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人类的社…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创者。在他之后,形成系统民主思想的,是中国另一位伟人——邓小平。本文拟从理论基点和道德成份两方面对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就会导致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党群关系的恶化极大地削弱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甚至成为苏共败亡的根源。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不坚实、党群关系的纽带断裂、党群关系的认同基础坍塌、党群关系的思想理论基础崩溃最终酿成了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悲剧。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抛弃。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苏共亡党视为一记警钟: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务必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总结苏联剧变的惨痛教训,深入分析党群关系的恶化对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二十一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四点重要经验教训:一是执政的共产党一旦放弃政治意识、对社会主义制度丧失自信,就会失去战斗力,最终无力捍卫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缺乏对全局的统筹,就不能立足大局、认清问题、谋划全局,最终使局面走向失控;三是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使党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最终陷入执政地位岌岌可危的困境;四是全党不能齐心协力,就会使党内出现分裂力量和意识形态分歧,最终丧失对未来方向和发展命运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苑秀丽 《理论学刊》2004,2(7):44-46
20世纪,传统义利观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变化,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义利矛盾日趋激烈。重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求的义利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而在全球化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力求使法、德(义)、智、利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乃是我们重建当代义利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